登科點點頭,示意孫登科說下去。
孫登科搖頭尾巴晃的說了起來“初入私塾者,當首先學習蒙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待得腦智開化,方可學習四書五經是也,所謂經部分為易、書、詩、禮、春秋、孝經、五經總義、四書、樂、小學十類。所謂史部······。”
李過趕緊攔住“停!停!太多了,那些個破經破有什麼用,垃圾一樣!要按我講,我們應該學些······。”
李過尚未說完,人群中又有人出聲了,還是聶心,不過聶心此次不是冷哼,而是冷笑。
李過怒氣上湧,給你臉你還上臉了!李過舉起放在桌子上的茶杯,猛的摔在地上,將茶杯摔得粉碎。
旁邊的秀才們嚇得騰的站了起來,只有聶心還穩坐不動。
“你奶奶的!老子敬你是讀書人,行事還端正,你還上臉了!現在大夥正在討論讀書寫字的事,你不出主意也就罷了,還陰陽怪氣的,說!你冷笑什麼?今天你要是說不明白,老子一刀剁了你!”李過倉啷一聲抽出腰刀,對著聶心。
聶心竟然毫不畏懼,站起身來,對著李過“不錯!我是在笑。一個苦讀聖賢書的書生只知獻媚奉承,一個粗鄙的武夫卻要學文化,豈不好笑?要知道做學問要先明理,如若道理都不懂,做學問又有什麼用呢?”
李過一聽,心想,聶心這狗日的這是說我和孫登科呢“呸!道理?你懂?好!今天你就跟我講講道理,要是講的不明白,那就讓我的刀跟你講講理吧!它懂的道理多!”
聶心面不改色,說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李過點點頭,有點道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道理存於心,怎麼可能有思想以外的道理呢。但聶心這個秀才怎麼懂得自己的偉大構想呢。
李過沖聶心一比劃“你接著說!”
“做學問首先要知理,不然就變成讀死書,讀廢書,要想學問有用,就要做到‘知行合一’!”聶心接著說道。
嗯,說的還不錯,有點意思。所謂知行合一,說的白了就是理論聯絡實際,這是大道理。
李過一直認為古時候的讀書人都是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天下事的書呆子。要不是自己想讓手下人學幾個字,才懶得理這些書生。
但是能夠提出知行合一這種觀點,說明聶心並非腐儒。這傢伙很孤傲,難道真的有些本事?
李過想了想,說道“這樣吧,聶心,看你自恃甚高的樣子,想必是有些學問。你也不必有懷才不遇的想法,如果你真有本事,咱們就辯上一辯。如果你能說的過我,我答應你的任何要求。”李過有信心說得過聶心,自己二十一世紀的見識還比不過他?
“當真!”聶心的眼睛亮了起來。
聶心見李過這樣說,心中大喜,自己還說不過一個草莽出身的農民?
聶心其實是個很有抱負的人,他的脾氣本不古怪,可是面對亂世,正想有所作為,結果被農民軍李自成部裹挾著從了賊。自古言,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聶心曾試圖逃跑過幾次,結果差點被農民軍殺了。
不過聶心倒不古板,看見世道混亂,進入農民軍後,也曾檢視農民軍各個頭領,發現似乎並沒有漢高祖、朱重八之類的人物。面對亂匪一樣的農民軍,聶心有些失望。
現在的形勢是,明朝的統治腐朽,有大廈將傾的意思。但是如果沒有真龍出世,那明朝短時間也未必能亡。
聶心思前想後,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的,留非所願,跑又不能。因為鬱悶,所以聶心看上去孤傲。
聶心決心要像自己曾祖父那樣,做一個有名的好人!聶心的曾祖父叫聶豹。
第十二章 有文化的吃肉
三邊總督楊鶴因為招撫大局的第一次失敗,便又策劃了招降陝西起義軍中很有戰鬥力的神一魁部。神一魁率部投降後,楊鶴命延綏巡撫洪承疇進行安置。
洪承疇大嘆苦經“解散安插說是容易,行之太難,數千民眾,無居無食,何以為生!”
也是,安置民軍,既沒有銀兩,又沒有糧食,土地荒廢,住處皆無,招撫絕難成功。
於是,不到一個月,神一魁又開始造反了。
崇禎當時對農民軍的撫或剿的問題上立場並不堅定,剛開始用招撫的辦法,可是又不見效,便決定用剿了。於是,便把罪責算在了楊鶴的身上,這對楊鶴其實有些不公平。
楊鶴的招撫之局最開始是崇禎極力推崇的,因為如果用招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