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部分(3 / 4)

題很難被發現。 而這幫人的確有些本事。 寫的測試用例開始一頁頁的增加,很快就成了厚厚的一本書。 而且這種測試用例可不是什麼開個汽車從北京往天津走,小鳥中間飛的問題。 每一個用例寫下來都要儘可能的實用。 而且測試期間,每一臺電腦根本就不斷電,也就是持續地執行,以便檢測出極限條件。

別看搞測試的沒有搞開發的那麼牛C轟轟,但是這幫子人可是把那些主要科學家轟炸得不清。 稍微有點問題就開始找茬,開始那幫開發人員還存了輕視的心理,畢竟中國這個時候的大多數產品都像蘇聯的東西一樣很粗糙,根本就沒考慮過什麼多次長久重複檢測,但是經過測試人員的據理力爭後,那幫子研發人員開始老老實實的解決問題,而且張國棟這個做老闆地說了,每檢測出一個問題。 檢測團隊就可以拿到一份獎金,這種好事誰不願意?

要說龍騰計算機制造的主要的科學家都是來自於中科院,當然,龍騰自己的工程師也還是有的,中科院的那些專家開始本來是不想研究什麼微機地,畢竟那個時候的大型機巨型機在國際上是位祖國爭臉的事情。 就像周院長一聽張國棟說日本的巨型機運算速度超過2億次每秒後馬上坐不住的原因,而張國棟則堅持要做微機。

微機的概念是在大規模、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出現的基礎上提出的,早在積體電路出現時就有人提出可以將整個電腦系統整合在一塊晶片上,這樣就可以大大降低故障率、成本,提高效能等等,總之是好處大大,壞處暫時不知道。

人類的發明一般都是先有一個想法,或者說提出一個理論,但為什麼發明與設想數量總是不對等呢,主要原因便是生產工藝了。 微機也是一樣。 將整個電腦整合在一塊晶片上也出了問題。 當時的積體電路工藝不過關。 只能製造TTL積體電路,也就是雙極型積體電路。 不能將所有地元件全部晶片化,根本不可行,因為雙極型電晶體是用電流控制地,一個電晶體就算消耗0。01安的電流,一百個呢?一萬個呢?更何況一般一個晶片都是整合幾十萬上百萬個元件,這樣算起來需要多大地電流?功率將大的無可想象,說不定一臺電腦還需要一個供電站供電呢,那可真就是人類的笑話了。

MOS管的發明解決了生產工藝的問題,MOS管是一種平面生產的積體電路電晶體,可以用很小的電壓控制很大的電流,是一種大功率管。 由於是平面工藝,可以大規模工業生產,另外還採用矽閘電路技術,可以將所有的電阻、電容、電晶體全部用矽來做,這就是大規模、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基礎。 這也給CPU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而正是從CPU出現開始,計算機才開始走入人類的生活。

CPU史上最出名的公司自然是INTEL和AMD了,在大規模積體電路開始應用後不久,Intel在1968年成立了,AMD也在隨後成立。 AMD就不用說,似乎一直處於挑戰者的位置,雖然我們也對挑戰者的勇氣表示讚賞,但就像人們永遠只會記住冠軍一樣,我們對Intel的瞭解也比對AMD要多得多。

INTEL公司最初是生產儲存晶片的,而AMD公司則主要為其他公司設計、製造產品的。 INTEL公司的一名研究員霍夫提出了新的構想——能否將計算機上的所有邏輯單元整合到一個晶片上並在上面編制簡單通用的程式,在外部軟體的輔助下以簡單通用的程式指令控制積體電路進行復雜的工作,即是使用通用的硬體設計加上不同的外部軟體支援來完成不同的應用,這也是今天所有微處理器的原理。 可以說正是這天才般的靈光一閃改變了整個世界,從此,世界變得不同了。

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上儲存器的老大還是小日本的時候,INTEL只是一個小公司,小到公司根本就沒什麼資產的地步。 估計有個二百五十萬美元吧,即使在那時看,也只算作一個不入流的公司。 雖然彙集著從快捷半導體叛逃出來的諸多積體電路天才,可是沒有主打產品,唯一的預定賺錢產品——4k動態儲存器居然還沒研製成功,質量存在嚴重問題。 公司要發展,個人要生存,於是可憐的天才們在諾伊思技術大神的帶領下開始接點私活,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賺點外快,當然這是公司集體行為,是不會被鄙視的。 前面已經說過,那個時候最牛C的還是人家小日,Intel的天才們接下的最大的一筆私活便是日本某計算器(不是Intel的第一筆訂單的漢密爾頓電子)生產商委託的定製一套12枚用於臺式計算器的晶片組,預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