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4)

史魚柱忙,張國棟更忙。一方面需要把PKZIP進行掃尾工作,雖然兒子已經把原始碼搞出來了,可關鍵他得錄入自己那臺286電腦啊,不可能說在自己腦子裡吧,所以他得抓緊時間“編寫”原始碼。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公司總部的選址問題。應該選擇在北京的哪個地方,建立公司總部呢?來自於未來的張國棟,自然想到了北京中關村。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陳春先在三次考察美國“128號公路”後,懷著一種使命感,要在中關村建立“技術擴散區”,探索一條適應我國國情的擴散新技術、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他在中關村率先創辦了第一個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發展技術服務部。其基本原則是:科技人員走出研究院所,遵循科技轉化規律,市場經濟規律,不要國家拔款,不佔國家編制,自籌資金、自負盈虧、自主經營、依法自主決策。

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還不是高技術企業,而只能說是高技術企業雛型,但它卻使人們看到了在中國條件下發展類似於美國“矽谷”或波士頓128號公路兩旁那樣的高技術企業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同時也引發了有關“科研人員的任務究竟是什麼”,“研究院所是否應辦經濟實體”等種種爭議。

1982年10月,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經濟建設要依kao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針,從理論上解決了關於中關村的爭議。科技人員轉向經濟,興辦高技術企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是改革開放的大勢所趨。

1983年1月,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就中關村的爭議作了批示,肯定了中關村科技人員對這一新生事物的積極探索。從此,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坎坷歷程,中關村的民營高技術企業從無到有,以其特有的生命力,開始了艱辛的創業歷程。

此後,中關村地區民營科技企業如科海(1983)、京海(1983)、四通(1984)、信通(1984)等先後建立。到1986年底,中關村各類開發性公司已近100家,逐漸形成了聞名中外的、以開發、經營電子產品的民營科技企業群體“中關村電子一條街”。1985年《**中央關於科技體制改革的決定》充分肯定了這一改革的新生事物,中國科技知識分子的開創性為我國改革科技體制和經濟體制,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在決定把中關村作為公司總部地址後,具體的找房的事情,自然由小魔女負責,畢竟用她的話說好歹她也是地頭蛇。張國棟還需要忙著軟體的事情。在找了好幾天後,終於在中關村找了一塊房產。那是一個兩層總面積卻達到兩千平米的小樓,不遠處即為當時中關村的中心“兩通”、“兩海”,位置非常的好。小魔女帶著史玉柱去看了房子,史魚柱覺得還可以,於是把房子買了下來,公司的總部算是定了下來。(張國棟說了,公司一建好,馬上出錢蓋樓)

另外,深圳那邊派了幾個法律專家過來,專門處理商標之類的事情,而龍騰,LongTech之類的商標還沒有人註冊,至於為什麼用LongTech,用張國棟的話來說就是搞得越神秘越好,後世那什麼Yahoo!Google誰知道什麼意思麼,至於將來註冊域名的時候,他也準備學Google一樣,搞個LoooooooooooooongTech;很fashion的設計啊。

12月20日的時候,“龍騰科技”的註冊申請終於獲得稽核透過(其實按小魔女的意思是打個招呼就可以了,可張國棟和紫凝覺得這樣容易讓人覺得是政府產業,將來在外國不好開展工作,所以全部走的正規手續),註冊資金為500萬人民幣(註冊資金可以隨時增減,註冊資本不可以變動增減,不過太少容易被人鄙視),相關執照和證明也發放了下來。這時,公司的準備工作已經在紫凝的負責下一切就緒,而那些第一款軟體產品,張國棟也已經制作完成,並對這些軟體產品進行了國家專利申請,也包括透過公司專利部(張國棟的習慣,每個公司都要成立專利部)在香港進行的國際專利申請,就等著製作成好的壓縮軟體就可以銷售。

1985年12月22日,是個大喜的日子。它不是一個什麼重要的日子,但對於張國棟和史魚柱等人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這天是首期註冊資金500萬的私營獨資企業——“龍騰科技”正式成立的日子。雖然當時“龍騰科技”的成立,並沒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多年以後,當龍騰成為國際上最知名的高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