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3 / 4)

得我們城裡人有飯吃,才使得我們國家解放以來能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可以說,解放以來,我們國家是站在農民這個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了建設的偉大成就的!回顧歷史,我們的政權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都是在農民的支援下取得勝利的。

最讓我吃驚的是,一次在地裡幹活時,和一個老貧農聊天,他告訴我:過去,他給地主扛活,一個人種三四十畝地都沒問題,莊稼種得都比現在好,一年糧食也夠吃;現在平均每個人種不到五畝地還種不好,糧食還不夠吃。

後來,我又瞭解到:互助組時,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很高;成立初級社後,入社的大牲畜、農具、土地都能夠到年終分紅,是農民積極性最高的時候,全村當時有五個初級社;合併成兩個高階社成立沒多久,還沒有穩固,就公社化了,所有東西都歸了公。公社化的當年,風調雨順,是個豐收年景,可是村裡的壯勞力都被抽去搞水利工程,後來又被抽去大鍊鋼鐵,莊稼沒收完,都爛在地裡。從此農民的積極性就不高了。

難忘的歲月(12)

面對這些現實,引起正在學習馬列著作的我,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農業科技、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生產組織形式,分配、賦稅上的思考。

恩格斯的《在*墓前的講話》中告訴我們“*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經濟的發展是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的基礎。毋庸諱言,農民是有陋習的。但是,存在決定意識,離開了物質條件,去枉談農民的缺點,農村的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因此,只有發展生產,改變他們的生活條件,才能逐步改變他們的觀念。*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所以,1973年初夏,當我在全縣知青中第一個被任命為大隊革委會副主任,負責科學種田時,第一件事,就是到地裡瞭解即將收割的小麥生長情況,搞清楚為什麼小麥產量一直這麼低的原因。在各小隊農業技術員的陪同下,用了三天時間,檢視了全大隊6400多畝麥地。發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大部分麥地裡的小麥品種雜亂。由於各種品種的小麥高矮、成熟期不一樣,小麥長成了高高低低的幾層樓。早熟的小麥,顆粒已經裸露,晚熟的小麥剛灌完漿,顆粒還不飽滿。這使我想起,每次收麥時,鐮刀一下去,就聽到“刷啦啦”麥粒掉到地上的聲音,原來是早熟小麥裸露的麥粒掉到地上了。這些麥粒自然是無法“歸倉”的,這就降低了畝產。第二個問題是在和小隊農業技術員們討論畝產不高原因時發現的:不同品種的小麥種錯了地方。有的小麥品種,本應該種在水澆地裡的,被種到了旱地;有的品種應該種在半水半旱地裡的,卻被種到了水澆地裡;不耐鹽鹼的品種,被種到了鹽鹼地裡……但是,在檢視中也發現二隊有一塊半水半旱地的麥子長得一樣高,而且長勢喜人。原來,二隊的農業技術員是個有心計的小夥子,這塊麥田是他從農業技術站用2斤普通小麥換1斤優良品種的辦法換回的100斤“向陽二號”麥種,專門種的種子田。於是,我把二隊的隊長叫來,讓他對這塊麥地的麥子“單打單收”,第二年推廣。同時要求其他小隊也到農業技術站換優良品種的小麥,並且按照不同品種小麥的特點種在不同的地裡,要求各小隊上報準備換回的種子品種、數量和播種地點、面積。

為了保證第二年小麥能有好收成,大隊決定,利用小麥收割後的農閒,在全大隊開展“生土回填,陽土上翻”的“平田整地”(即是把土地下層的生土挖出來填入低處,再把表面的熟土覆蓋到生土上面,以保證來年莊稼的生長),改造“滾瓜地”(即四面不平的地),擴大水澆地面積。同時,我和其他大隊幹部商量,採取每個大隊幹部“包”一個小隊的辦法,按照各小隊上報的播種面積、品種,檢查是否落實;在小麥播種後,督促各小隊嚴格按照農時澆水、施肥。1974年春節正是小麥冬灌時節,知青們都回家過年了。為了保證冬灌的質量,我沒有回家過年,每天都在地裡檢查冬灌情況,有時候乾脆和老鄉一起下地裡“看渠”進行冬灌。

難忘的歲月(13)

由於採取了以上一系列措施,1974年的小麥長勢非常好。估產時,大隊、公社都認為有望達到畝產400斤,那可是達綱要的產量啊(當時的農業生產綱要要求:黃河以北地區畝產達到400斤;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畝產達到50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