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後,我看你剛才在那賊眉鼠眼的,瞅啥呢?”
後卿說你才賊眉鼠眼的呢!我剛才看到了那個包裹裡的東西,而且現在我已經能夠確認那兩個傢伙是什麼身份了!
段銘連忙問到:“什麼身份?”
後卿微微一笑,說如果我猜的不錯,他們兩個因該是盜墓四派中的第一派,摸金派!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盜墓史上,主要留下了四大門派:摸金派、發丘派、搬山派和卸嶺派。
這四派又分別被稱為摸金校尉、發丘將軍、搬山道人、卸嶺力士,而且每個門派還都有自己專門的“法器”,“摸金有符,發丘有印,搬山有術,卸嶺有甲”。
摸金校尉是中國古代一個盜墓者的門派。
據史書記載,摸金校尉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當時魏軍的領袖曹操為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
如此一來,想必大家也就應該能夠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
說起盜墓,大家最熟悉的一個詞語恐怕就是“倒鬥”了。
盜墓小說中最常見的一個詞“倒鬥”,意為“翻棺材”,也是盜墓的別稱,據考證,這只是北京和東北一帶流行的黑話,南方並沒有這樣的說法。
河南、蘇北等紅薯產區的盜墓賊,習慣把盜墓說成“挖紅薯”、“刨山芋”。蘇北等地區把到田裡做農活叫“下湖”,這些地區的盜墓賊預約行動也喜歡說“下湖”,如果結束盜墓,則叫“收工”。
南方盜墓賊還習慣把盜墓叫做“翻肉粽子”,“粽子”指的是屍體,因為入殮時要包裹捆紮,形同粽子。此外,還有“翻鹹魚”、“起靈”、“挖冢子”、“挖蘑菇”、“翻膛”、“掃倉”等很多叫法。
而“炸墳”的說法在北京一帶流行是從軍閥盜墓開始的。
民國時,軍閥盜墓時率先使用了爆破手段,一炸一個大坑,棺材、隨葬品瞬間就暴露出來。
另外“挖戰壕”、“演習”一類的軍事名詞,也是軍閥盜墓賊掛在嘴邊的黑話,孫殿英盜掘清東陵時,便稱是“演習”。
而且摸金校尉們幹活,每個人都必須佩戴著用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護身符,這個既是護身符又是身份的象徵。
凡是掘開大墓,在墓室地宮裡都要點上一隻蠟燭,放在東南角方位。然後開棺摸金,死者最值錢的東西,往往都在身上帶著,一些王侯以上的墓主,都是口中含珠,身復金玉,胸前還有護心玉,手中抓有玉如意,甚至連肛門裡都塞著寶石。
這時候動手,不能損壞死者的遺骸,輕手輕腳的從頭頂摸至腳底,最後必給死者留下一兩樣寶物,在此之間,如果東南角的蠟燭熄滅了,就必須把拿到手的財物原樣放回,恭恭敬敬的磕三個頭,按原路退回去。
這樣做的科學道理是防止墓裡空氣不好,蠟燭熄滅後退出墓穴,則保證人不為空氣不好而中毒。
因為傳說有些墓裡是有鬼的,至於這些鬼為什麼不入輪迴,千百年中一直留在墓穴內,那就不好說了,很可能是他們捨不得生前的榮華富貴,死後還天天盯著自己的財寶,碰上這樣捨命不捨財的主兒,也就別硬搶他的東西了。
“剛才那個包裹裡裝的東西應該就是洛陽鏟,而且我還特意看了一下,那兩個人的胸口都有一個東西,大小形狀全都一樣,雖然隔著衣服看不見,但是我猜應該就是摸金符!”後卿說到。
段銘對於盜墓這個職業一直很好奇,作為一個雜誌社的靈異寫手,段銘看過的盜墓小說怎麼說也得有將近一百多本了。
對於書中描寫的那些驚悚場景,段銘一直很好奇,書中說的場景到底是不是真的呢?難道蠟燭滅了就真的不能再摸金了嗎?再點上一根不行麼?
帶著滿心的疑問,段銘仔細的看了一下那兩個摸金校尉,心說有機會的話,一定得見識一下這所謂的盜墓!
雖說咱沒有小哥那神級寶血,但是咱有個神級後卿啊!殭屍四大始祖這名號,可不是充話費送的!
第二百零一章 巴爾桑
第二天段銘等人依舊還在逛著旅遊景點,不過幾人距離嚮導巴爾桑所在的村子倒是越來越近了。
在逛了一天的景點後,段銘和後卿就自動脫離了隊伍,因為在出發之前,段銘和後卿就已經簽好了協約,不論發生什麼事情,與旅行團無關,一切後果均自負。
在離去的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