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頭細聲地跟美子問道:“姐姐,你們的老師不是北條久美子嗎?怎麼是她?”
吉田美子訝異地望了他一眼,沒想到他還認識自己的老師,但還是小聲地答道:“這是剛來不久的老師,聽說是本校碩士生留任的,叫松下百合子,你不要說話了,她不喜歡人家講話的。”
李正天點了點頭。
松下百合子優雅端莊地拿著指示儀,一粒紅外線便照射在白色的投影幕上,那PPT做得極為美觀,朗聲說道:“同學們,我們這節課上的是中國的美術史,眾所周知,我們的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來自古老而神秘的中國,雖然現在他們有些沒落了,但仍值得我們去研究學習,你們想都清楚美術史上的天才梵高吧!他就是曾系統地學過中國的書畫,然後揉入到自己的畫中,就像他的經典之作《悲哀》給人一種震憾,抽象的感覺,其中就有中國古畫的作風。”停頓了一下,看了下面一眼覺得學生都很認真地在聽,突然眼前一現,沒想到還有人不聽課,在那裡發呆,雖想說些什麼,還是忍了下去繼續說道:“中國美術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所創造的以物質材料為媒介,佔據一定立體或平面空間的藝術。在中國,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大約產生在史前時代。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不僅演化出建築、雕刻、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還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美術的獨特傳統與體系。中國美術對現在日本影響最大的還是書法,中國書法在數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篆、隸、楷、草、行等主要字型形式。篆書是商、周、戰國時代通行的字型,大都刻在甲骨、青銅器或簡牘、帛、石、陶上。至秦代小篆成為全國推行使用的統一字型。其結體圓長,筆畫勻稱,藏頭護尾,圓潤優美。隸書盛行於漢代,字型寬扁,左右舒展,橫畫如蠶頭燕尾,具有濃厚的裝飾意趣。楷書經南北朝到唐代發展至頂峰,其字形方正、筆畫結構嚴整。王羲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留下的不同風格的楷書作品,給後人以深刻影響。草書經章草、小草發展為狂草,筆線連綿不斷,大起大落如風馳電掣。此書也盛行於唐代,以張旭和懷素最為著名。行書介乎草書與楷書之間,書寫簡易,流暢。形成於漢,成熟於兩晉。歷代書法家都以行書字型創造了各自不同的風格。”
松下百合子是個互動型的老師,換了章PPT對著臺下的同學說道:“你們誰能告訴老師中國那一幅書法是最好的?”想考較一下學生的眼力與分析力。
一個同學站了起來大聲地說道:“我知道,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序》、《禊貼》。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型,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和舊同學說的有理,你們還有別的看法嗎?”松下百合子對著下面的同學優雅地說道,她很喜歡同學的討論,因為這樣才能啟發心智,如她的爺爺松下幸之助喜歡用眾人之智為已用,這對她影響很大。
吉田美子為了在弟弟面前表現一下,也站起來說道:“我認為是唐朝的草書大家有“草聖”張旭,他的《古詩四貼》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所以我認他寫的最好。”
松下百合子仍是優雅地說道:“美子同學說的也沒有錯,所以我們看問題不要從一個方面去看,就算是草書也不見得是張旭厲害,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人外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