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梓楊媽吼道:愛個屁,老孃說話就是耳邊風,你一句也沒聽進去,整天就知道夾著嘴巴,一棍子悶不出一個屁!你看看讓你煮個米飯,每次都能燒糊,說了多少次也不聽,你那個驢耳朵長在豬腚上了……梓楊媽罵起人來,一點也不考慮事物的邏輯性和合理性。

梓楊爸也毫不生氣,像革命先烈一般,打死我也不頂嘴,眼神悠然地望著遠方,一副我思故我在的神情。

梓楊最受不了的是老媽總拿鄰居家的孩子跟自己比較,聽意思,別人家孩子就算是種地,都比自己一個大學生有出息。媽媽數落起人來總是這麼不講道理,看你不順眼了,渾身都是缺點,起床不收拾被褥都是大罪更別說睡懶覺了,而且喜歡翻舊賬,連幾年前騎腳踏車碾死鄰居家老母雞的事兒都能翻出來。

梓楊可沒父親那樣的修養,被數落幾次就忍不住還嘴,結果卻換來狂風暴雨般的反擊。最終還是在語速和邏輯上敗下陣來,白憋一肚子氣。這樣來來回回交戰幾次,每次都想掀桌子暴走,終究是不敢,畢竟兜裡沒錢。

後來想想,父親才是真正的高人啊,她強任她強,清風拂山崗,憑你怎麼說,我就是不還嘴。也難怪幾十年過去了,雖然吵吵鬧鬧不斷,小日子過得仍是融融洽洽。

這一天,學校成績單到了,七門課平均六十七分,班主任信裡一番附言婉轉曲折,字裡行間一副恨鐵不成鋼之勢,言下之意請父母好好教育。

梓楊母親看了氣急敗壞(有時候梓楊真希望自己的父母像其他村民一樣不識字),那番數落真是有如黃河之水氾濫成災,又猶如長江之水連綿不絕。梓楊爸話倒是不多,只是淡定地在旁邊幫了一句腔“書都讀到狗肚子裡了”。

這樣的精神煎熬越來越頻繁,幾乎每天都要來一遍,這一天,剛被教訓一頓的梓楊正在考慮離家出走,突然接到隔壁老王的電話。

第六章:老王列傳

隔壁老王,真名叫做王牛奮,是隔壁村王老先生的獨子。

說起這個老王來,四鄉八村都是大名鼎鼎,那可是個小孩見了瑟瑟發抖,大人見了紛紛搖頭的人物。

梓楊老家那塊民風彪悍,十來歲的小孩子就開始組團作戰打群架了,通常是村子跟村子之間的戰爭,幾十個小孩子互相扔石頭,打彈弓,頭破血流的事情時有發生。而老王就是孩子中的霸王,戰鬥力超凡,下手也狠,經常有鼻青臉腫的小孩子被家長領著到王老先生門口討還公道。

王老先生年輕的時候讀過幾年書,對國學頗有造詣,據說能熟讀唐詩三百首,所以把一切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希望他能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給兒子起的這個名字,寓意很誠懇……像老牛一樣勤奮這也展現了老先生脾氣耿直的一面。

但是那些鄉下的土鱉不這麼想,他們直接把這個名字想成老牛的排洩物,直呼牛糞,雖然讀音差不多,但是從表情和態度上可以感覺出屎的味道,這讓老王很苦惱。

後來上小學的時候,個人價值觀成熟了,他就自作主張地在花名冊上改了名字,叫王牛逼。如果不是小學班主任苦苦阻攔的話,這倔強的孩子說不定人生就要多留下一個汙點了。

王老先生是個走街串巷的郎中,俗稱赤腳醫生,懂中藥,會開幾味藥方。在文化程度普遍低的農村裡,算是個知識分子。家裡《故事會》等名著也攢了好幾堆,再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的治了不少病(沒錯,是個婦科醫生,兼獸醫),所以在這一帶頗有點名望。

但是生出的老王,卻一點沒有個書香世家的樣子。

老王從小性格頑劣異常,三天闖一小禍,七天闖一大禍。

提起王牛奮這三個字來,那一帶的人都要豎起大拇指,這孩子十幾歲的時候終於不負父望,長成一條飛簷走壁的漢子,上樹掏鳥,下水摸蛤,端的是一副好身手,關於老王比較傳奇的故事是,有一次他在別人的老房子上掏鳥窩(北方農村的房子用片瓦混合草泥蓋頂,有些地方縫隙較大,就有鳥雀在其中築窩),收穫頗豐,一時興起,竟然給人揭了半邊房,直到嘩啦一聲踩透房頂,直接掉到人家的飯桌上。

那戶人家正在吃午飯,突然天崩地裂一聲響,一個半大小子天神下凡般砸到鍋裡,濺了眾人一頭一臉的菜湯,還沒回過神來,這傢伙就一個鯉魚打挺,翻身而起,奪門而出,只留下湯水淋漓的背影!

農村形容熊孩子有一句話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用來形容老王再貼切不過。

老王爹也秉承古訓,隔三差五就棍棒教育一番。教訓起兒子來也是下死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