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你要在百鍊鋼製成的槍管內壁劃出膛線,那你使用的工具就一定要比百鍊鋼更加堅硬。
很多穿越者拉膛線用的是鑽石亦或者金剛石,沒錯,在鈦合金出現以前,它確實是最硬的物質,不過……
金剛石作為刀具對鋼鐵材料來說是不合適的。因為它在金屬領域只適合加工有色金屬,比如銅鋁件,但不適用在鋼鐵件上。原因不是因為硬度、韌性等問題,而是因為它的主要成分碳元素和鋼鐵的主要元素鐵元素親和性非常高。
鋼鐵實際主要是鐵元素和碳元素的合金材料,這個就是因為鐵元素和碳元素的親和性高造成的。
金剛石作為刀具在加工鋼鐵的時候。刀尖上的碳原子滲入工件的速度非常快,會有大量的碳原子留在工件表面上去。最後的表現是這個金剛石刀具很快就會磨損,刀尖和刀刃失去鋒利程度而需要重磨。
打磨金剛石的話,那可比拉膛線麻煩一百倍……因為這個世界上能夠切割金剛石的。也只有另一塊金剛石了……
金剛石磨損速度太快,所以作為刀具壽命短,最後導致價效比會超級低。故而拉膛線的工具不能用金剛石,現在也不可能有什麼鈦合金,只能用硬度更高的鋼鐵。
同一爐子煉出來的鋼鐵。因為目前的工藝還達不到硬度完全一致,那麼便可以讓宋應星選擇高硬度的百鍊鋼來作為拉膛線的工具。
張力將拉膛線的工具用高強度的百鍊鋼跟宋應星一說,他立刻就明白了。
接下來是製作方法,張力採用的是鉤刀拉削法,現在歐洲人制造膛線就採用了這種方法,並沒有什麼稀奇之處。
把鉤狀切刀安置在比槍膛直徑略細的鋼拉桿上,鉤形刮刀刃口的高度可以透過調節拉桿層部的螺絲來調節。
每拉動透過槍管一次,拉桿移動少許,隨著槍管的勻速旋轉,拉削出一條有一定纏度的y膛線。達到預定寬度後,再換位置拉第二條膛線。
一般拉一條y膛線只要拉削二十次左右,而一支較好的槍拉削同樣的y膛線要拉削一百次左右。拉的次數越多,形成的拉槽越細,越精密。
這個法子張力跟宋應星也細細說了,還從懷中掏出了一張圖紙,張力先前已經畫好了,現在正好給宋應星用。
饒是宋應星對工藝製造相當在行,拿著這張圖紙看的時候,手也不免有些微微發抖。
張力並不道破。其實線膛槍不是什麼關鍵技術,米尼彈才是呀……沒有米尼彈的線膛槍,那就真的是曹孟德口中的“j肋”而已!
這一天兩人一直交談到了黃昏時分宋應星才信心滿滿地告辭而去,看著宋應星離開的背影。張力忽然心裡有了一絲異樣的感覺。
時不我待,自己沒有多少光y可以虛耗了,科技的力量,來得更猛烈些吧!
……
不得不承認,黃臺吉作為一個帝王,各個方面都要強過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
人強或者不強。那要看和誰比才是。
後世有些拔高黃臺吉的評價,說黃臺吉是“唐太宗以下第一人”……
這個評價估計趙匡胤不服,成吉思汗不服,忽必烈不服,朱元璋不服,朱棣也不服。
本朝太祖的沁園春不也寫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云云……太祖點評歷代帝王,唐太宗以下,至少有趙匡胤和成吉思汗……太祖可沒說什麼“清宗宋祖”,可見黃臺吉還排不上號。
歷代大一統的王朝,太祖太宗沒有基本完成國家統一的,貌似也只有蟎清了。
故而黃臺吉怎麼說也不可能在歷代帝王中排位很靠前,是吧?
你若有本事,崇禎那麼“弱智”,明朝已經稀爛了,你還滅不了他?
別說火器大炮,最後一次明清決戰……松山之戰的時候,清軍的火器和大炮已經超過明軍了……
瀋陽皇宮中的大政殿,乃是相當於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存在……朝議之所嘛。
大政殿是野豬皮奴兒哈赤所建,為八角重簷鑽尖式建築,殿頂滿鋪黃琉璃瓦且鑲綠色剪邊,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結構,榫卯相接,飛簷斗拱,彩畫、琉璃以及龍盤柱等,這些與紫禁城太和殿都有幾分相似。
不過殿頂的相輪寶珠與八個力士,以及殿內的梵文橫樑,又具有女真原始的薩滿教色彩。
可以說這大政殿的建築風格有點是“滿漢全席”的味道,兩個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融合在此顯現無遺。
黃臺吉此刻高座在大政殿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