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政府強制在其中,這就是法幣的價值。
在各國的流通貨幣裡,也就米元稍微特殊點,它是由米聯儲發行,但是米聯儲又不屬於政府部門,而是一個私營企業,專門做錢生意的銀行。
西方國家的貨幣最初都是一些私人銀行發行的,只不過當時大家公認的貨幣還是金銀這樣的硬通貨,所以發幣的流通使用全靠私人銀行的信用做擔保。
只是隨著社會發展,歐陸那邊大部分發鈔銀行逐漸被收歸國有,成為現在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
而米國那邊雖然政府對米聯儲的控制在上世紀經濟危機的時候被加強甚至可以說被掌控,但是所有權並沒有變化,依舊是私人銀行。
而因為政府的控制,米聯儲逐漸變成了一個似是而非的特殊存在,即不是政府機構,但是又被賦予了一定政府職能。
需要特別注意的就是,幾乎所有傳承下來的貨幣,在初期其實都不是法幣,其存在的初期形態其實就是銀行發行的一種無息無條件兌換的存單或者金票,幾乎所有的貨幣都是和黃金或者白銀掛鉤的。
只是到了近代,這些貨幣被各國政府賦予限定性,先後取消了它和貴金屬之間的固定兌換,作為各國指定的限定資產才成為法定貨幣。
而要把這些法定貨幣轉化成貴金屬,則只能在貴金屬市場中進行交易,黃金、白銀開始有了浮動價格。
米元和大部分歐陸貨幣都是和黃金掛鉤的,而華元最初則是和白銀掛鉤。
而看看比特幣,他什麼也沒有,沒有貴金屬背書,也沒有各國賦予法幣的地位,這也是大部分玩家只是把比特幣當做一個收藏品、玩意兒看待,還好就是因為比特幣的總量限制,要是可以無限發行的話,那真是一點價值也沒有了。
也是因為心虛,所以玩家們在論壇裡討論比特幣價格的時候,大多數都用國際主要的流通貨幣米元為單位進行量價,也就給出了1個比特幣交易1米元比較合適。
再高,那就不敢想了。
這是比較理性的思維,也是目前參與到比特幣圈子裡大部分人的統一認識。
今天,這些人上線就看到比特幣價格突破了他們認為的極限,自然都是大為驚喜的,但是驚喜之後也產生了深深的擔憂,擔心市場隨時會崩盤。
當然,這也是因為他們大多是從各自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沒有考慮到資本在背後運作的話,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侷限性,無處不在。
不過,雖然擔心比特幣價格會崩盤,但是在沒有出現崩盤徵兆前,貪婪還是佔據了他們的大腦,沒人願意在這個時候就賣出手裡的比特幣,他們大部分人還是要繼續持幣待漲的。
讓幣價繼續在7元到75元之間來回震盪,一直把價格壓在7元附近肯定是不行的,要讓比特幣的價格波動起來,維持住市場的人氣。
而在這些震盪中,比特幣價格也數次激發起場外資金的熱情,幣價一度被市場散亂的買單推過75元。
只是畢竟是散兵遊勇的行為,幣價在短暫突破後很快就回到了盤整空間裡。
這樣的走勢一直持續到晚上8點多鐘,到這個時候,陳凡和鄭小胖都還在度假山莊裡沒有回去,他們一直都在靜靜等待著再次拉昇時間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