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在其所著的兵書《百戰奇略·離戰》中雲:“凡與敵戰,可密候鄰國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謀者以間之。彼若猜貳,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親而離之。”劉伯承、鄧小平等運用此計技高一籌。他們在平漢戰役勝利後總結了四條對頑敵作戰初步經驗,首要一條就是:“必須以政治、軍事同時進攻,此打彼拉,打打拉拉,故拉了新八軍,接著消滅了第三十、四十軍,打退了第三十二軍並十六軍,在政治與軍事上給了雙重打擊”。在總結戰術經驗時又充分肯定:由於奠定了戰役勝利基礎,“加上高樹勳毅然反對內戰,率新八軍起義,更促成了戰役的迅速結束和獲得徹底勝利。”劉、鄧運用軍政兼施、恩威並重的方法,上兵伐謀,首創了全國解放戰爭中,利用國民黨內部矛盾,策動其高階將領率部陣前起義,以促成戰役迅速結束和獲得徹底勝利的成功範例。
我是一個軍人,我真正的專業是打仗(4)
“在解放戰爭第一年,我們完成了中央軍委規定的殲敵指標。就二野所在地區來說,完成了分配給自己的份額,也許還超過一點。由於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戰略反攻的時間提前了,比預定的不止提前一年兩年。”鄧小平曾這樣總結第二野戰軍第一年的戰績。
上黨、平漢戰役結束以後,晉冀魯豫解放區迎來了全面內戰爆發前的相對沉寂時期。1945年11月中旬,鄧小平與劉伯承率領部隊返涉縣赤岸村開了慶功大會,隨後,決定將成立不久的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遷移到涉縣以東、邯鄲以西的武安縣下柏樹、龍泉、伯延一帶。時間是12月底。
這時,高樹勳部起義後由馬頭鎮北上武安縣伯延鎮,劉伯承、鄧小平在伯延期間,幫助高樹勳部整訓部隊。當時,劉、鄧住處離高樹勳住地不遠,當時高部被改編成立民主建國軍誓師大會的會場,如今是一所小學的操場。
在武安縣時,鄧小平一家五口人團聚在一起。自從1939年9月結婚以來,由於南征北戰全家人難得團聚一次。1946年3月2日,劉、鄧率領晉冀魯豫領導機關又由武安東移至邯鄲。這是在平漢線上的一座較大城市。
1946年1月,國共停戰協定簽訂以後,國共兩黨和美國三方代表組成“三人小組”及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軍調部派出執行小組分赴各地執行任務。於是,鄧小平同劉伯承一起,又開始同美、蔣代表人員進行艱難的“和談”鬥爭。
從儲存下來的歷史照片看,1946年6月前,鄧小平會見了軍事調處執行組成員。地點可能是在邯鄲市。照片上,鄧小平站立在前排,美蔣代表並肩而立。照片上的人都沒有表現出高興神情。鄧小平面容平靜,目視前方,頭腦中清醒地意識到時局的複雜性。
果然,1946年6月底,以國民黨軍大規模圍攻中原解放區為標誌,全面內戰爆發了!6月28日,鄧小平同劉伯承來到邯鄲以南15公里的馬頭鎮車站,出席第三、第六縱隊全體指戰員參加的誓師出征大會。劉、鄧登上用小火車皮搭成的講臺,先後作打好自衛反擊戰的動員報告。他氣憤地告訴指戰員:“蔣介石不遵守政治協商會議和停戰協定,並已公開撕毀停戰協定向解放區全面進攻了。”
鄧小平的目光掃視著全場,言簡意賅地說:“蔣介石認為他們的準備已經很充分,可以在三個月至六個月全部消滅人民解放軍。”他“雖有美國援助,但他發動反人民內戰,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他的軍隊士氣不振,經濟困難,是他無法克服的。我們雖無外援,但人心所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保障,我們一定能夠打敗蔣介石。”
他語氣堅定,滿懷信心地向大家提出號召:“要迅速作好一切準備,粉碎蔣介石的進攻”。“我們要有足夠的信心,打好自衛反擊戰這一仗”。
鄧小平在大會上是這樣信心百倍地號召大家去迎接新的戰鬥,但對實際困難也是心中有數的。他後來在閒談中曾說:
“我們這個部隊,在外邊名聲很大,都叫什麼劉鄧大軍,其實我們就這麼點家底,兵力不足5萬,外加幾門山炮、迫擊炮、彈藥也很缺。儘管我們很困難,還要支援延安,因為陝北比我們更困難。……我們部隊的這一批戰士,大部分都是翻身解放的農民子弟,素質很好,隴海戰役傷亡5000人,補充不多,拿這批骨幹打,實在有些心疼。”
儘管如此,劉、鄧還是率部英勇出擊了!而且身手不凡,初戰告捷。據不完全統計:
——隴海戰役:1946年8月10日夜至8月22日,歷時13天,主要地點為蘭封、民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