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閏七月廿七,鐵鍋下詔,由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留守帝都的還有慶童、撲賽因、丁敬可、郭允中,滿川、張康伯等官員。 這道詔書在當天並不張榜公告,只發給十幾個重要大臣知曉。方構特意抄錄了一份,派人送給我。 而此時,徐達的進軍速度開始放緩,除了先鋒部隊,主力只是在京城外圍,清理一些小據點,距離京城尚有百里之外。 七月廿八,鐵鍋召開廷會,五品以上官員都參加。會上,鐵鍋正式宣佈放棄元大都,移都上都。 哈剌章、黑廝等人大驚,苦苦哀求鐵鍋,力諫帝都不可棄。 宦者趙伯顏不花更是痛哭,大聲疾呼,“這天下,是世祖打下來的百年祖業。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軍,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 鐵鍋嘆息說道:“今日之事已不可為,豈能重蹈北宋徽、欽兩帝之覆轍!” 殿中大臣分成兩派。一派黯然無語。另一派則齊齊向鐵鍋跪下,懇求收回成命。 鐵鍋不肯,最後以身體不適為由,強行解散了會議。這場廷會不歡而散。 當天晚上,帝都的健德門突然大開。 鐵鍋、皇太子愛猷識理答臘以及奇皇后等后妃,一百多名大臣,在七萬餘怯薛軍的護送下,浩浩蕩蕩地棄帝都而北上。 這支連綿不斷的隊伍,在兩側怯薛軍士火把的點綴下,形成一條火龍,飛向夜幕的盡頭。 我和菠蘿站在健德門的城頭上,一直遠眺,直到這條火龍消失不見。 這一刻起,大元帝國在中原的統治,終於落下了帷幕。這一年,距離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不過九十七年。 七月廿九,負責監國的淮王帖木兒不花散盡家財,以激勵守城的軍士。可是,這個守城的任務,對他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 京城守軍的絕大部分——怯薛軍七萬餘人,已經隨鐵鍋北上了。剩下的全是各種雜牌軍,不足四千人。 在戰時,這個兵力只是一座縣城守軍的規模,對偌大的帝都來說,實在是太過於捉襟見肘了。 帝都一共有十一個城門。每個城門,我都以太尉的身份,去看了一遍,僅有二、三百兵。若是平時,每個城門約有三千駐軍。 我站在城頭望向遠方,並沒有發現大明軍的蹤影。 這幾天,徐達進軍的速度是越來越慢,彷彿是在故意拖延時間。 直到八月初一下午,我終於看見了徐達的大軍。 迎風飄擺的戰旗陸續出現在地平線上,接踵而至。從城頭上望去,只看見黑壓壓的一片,從四面八方湧來,如蟻潮般。 雖然無法估算城外大明軍的兵力具體有多少,但看這陣勢,至少是城內守軍的二十倍以上。 徐達大軍兵圍城下後,開始安營紮寨。一些斥候騎兵開始圍著外城跑,察看守軍的情況。 城頭上的守軍雖然射出零零星星的箭矢,但由於距離較遠,並不能傷到大明斥候分毫。 一會,大明斥候回營了。過段時間,又換了一批騎馬的長弓手,朝城裡射箭。他們的目的並不是殺敵,而是將勸降信射入城中。 親自披甲上陣的帖木兒不花,在齊化門城頭上,將射進城裡的勸降信全部燒掉,並再次和眾將宣誓,死守帝都,直到援軍到達。 雖然天子已經放棄帝都,可忠於大元的人依舊不少。單是在齊化門城頭上,就有不少將士依舊熱淚盈眶,紛紛發誓,城在人在,城破人亡。 若是天子還在城中,徐達想要拿下這百年帝都,怕是很難。 可如今,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帖木兒不花此舉不過是螳臂當車而已。 就算能多守兩、三天,勤王的援軍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想到這些,我心裡不禁暗暗嘆氣。 見城裡沒有投降之意,大明軍開始取土,填京城的護城河。 舉著長盾計程車兵走在前面,護住民夫,將一包包的土扔進護城河裡。到了傍晚,護城河已經被填平了好幾段。 此時,夜色已晚。徐達也不急於進攻,下令鳴金收兵。 不出意外的話,大明軍將於明天一早攻城。 到了當天傍晚,我再次叮囑菠蘿,讓他率鹹魚宗的精英,爭取在混亂中奪門,讓大明軍進來。 早點破城,對雙方將士都好,免去無謂的犧牲。 我們的目標便是守軍人數最少的肅清門。這一門的守將——郭允中是漢人,其守兵有一半也是漢人,最容易得手。 八月初二一大早,我一醒來,就隱約聽見城外的喊殺聲。徐達大軍終於攻城了。 剛用過早膳,寶勒爾就要拉著小倩,要去萬寧寺給我祈願平安。 我本來是不同意的。但寶勒爾一直在耳邊念念叨叨,說是留在帝都的官員夫人,今天都去寺廟中祈願,不去不行。 考慮到萬寧寺離王府不遠,只有半炷香的路程,我便答應了,並讓管家李源清帶著府中護衛陪著兩人。 寶勒爾、小倩兩人走後,我在王府大廳中走來走去,有點閒不住,準備去肅清門,看看菠蘿等人得手了沒有。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