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地震、火災、暴.恐好像都專門培訓過。當時她還感慨現在的幼兒教育完善,她自己小時候哪有這些概念。
現在回憶起這些細節,莫非那時候政府就覺察了什麼,才加大了對青少年兒童的各種災難應急教育力度?
像他們現在居住的這種避難所沒有兩三年功夫造不出來的。
走廊那端先是有一道玻璃遮蔽門,裡外都有門禁,有人靠近,掃描會自動啟動。塗靜的臉顯然無法識別,遮蔽門並未開啟。她又嘗試刷房卡和MP3,甚至讓兒子站過去,結果那個遮蔽門依然不會開。
塗靜琢磨著,如果是危急時刻這門還不開,她可以考慮消火栓內的消防斧破門,也可以考慮煙感器那裡點火,一道玻璃遮蔽門並不是什麼大障礙。
遮蔽門之外是一個小廳,有兩扇金屬門,一扇門上寫著疏散樓梯間。另一扇門的造型與疏散樓梯間那個不太一樣,或許連通著地下空間另外的區域出口。
就連這樣一個從外邊看著平平無奇的小配樓都有十幾層地下空間,那棟主樓怕不是將地下都挖空了。塗靜隨便想了一下,既然現在出不去,還是回房間整理一下物資。趁著有方魯能響應需求,她可以再清點檢查、補充一些物資。
比如地下空間裡很需要的照明裝置,大功率手電、應急燈、防毒面具、吸氧裝置啥的,有兒童款的最好了。
她從家裡帶來的手電就是個塞五號電池的普通小手電,更不可能有防毒面具。
回到了房間,塗靜又開啟了電視,先看一眼新聞。這時她發現開水壺居然燒開了水。她拿走了取電卡,房間裡照明自動關了,但燒開水的那個電源居然是不受影響的?她又看了看,發現除了燒熱水這裡的電源,床頭也有一個地方標註著持續供電字樣。
一個小標間都用了多路供電設計,讓她的安全感更高了。
好幾個臺的新聞內容都差不多,是全國多個大城市發生了多起交通事故,公開渠道報道都用了“烈性傳染病患者”這種詞彙,讓公眾聯想只是疫情的升級版,不必太恐慌。
她按照房間內貼的標識,連入了這裡的無線網路,再翻看移動端的新聞和自媒體,發現之前說喪屍、報道交通事故和打架鬥毆那種訊息竟然都還在,文字與影片沒有被刪除遮蔽。
難道國家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