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2 / 4)

小說:黑洞 作者:蒂帆

星的命運。

紅巨星的碳一氧核不再發生熱核反應。外殼的重量不足以使這個核受到充分的壓縮,但是核的周圍仍然活躍。氫層和氨層先後燃燒,一點一點地耗掉恆星的儲備,一步一步地延伸到外殼。這種很節約的“蠶食”所產生的能量僅能斷斷續續地支撐外層的重量。這種痛苦掙扎的恆星不能再穩定自己,而是開始脈動。這種狀態持續數千年。以前曾是極為穩定的恆星現在不顧一切地背道而馳,它像孩子們的氣球一樣一脹一縮,每次都噴出一團氣體。最後,它的外層全都脫落,只剩下一個裸露的碳一氧核。

被丟擲的氣體,也就是灰燼,形成一個行星狀星雲,那萎縮的殘骸則註定成為一塊鑽石,這就是白矮星。

行星狀星雲

行星狀星雲那洋洋大觀的外流氣體不僅將是太陽,也是所有質量在1到8倍太陽質量(記為Mal之間即中等尺度恆星的產物(以後用Mgh示太陽質量2。id3克,這是常用的天文質量單位)。更小的恆星卻如此節儉,以至於自誕生以後幾乎不怎麼演化;而更大的恆星則高速燃燒,最後以雄壯的爆發來結束自己的存在。

第~個行星狀星雲是安東尼·達古爾(Antoine Darguier)於門對年在天琴座發現的,他找到一個看似行星並“像木星一樣大”的天體。類似的星很快又被陸續看到。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音樂家和天王星的發現者,把這一類新的天體起名為“行星狀星雲”,一半是因為它們是星雲,一半是因為他認為能從中得到對行星形成的解釋。這後一半他是搞錯了,但“行星狀”這個詞卻作為一個將錯就錯的天文詞彙沿用下來。就是“星雲”一詞,雖然稍好一點,也只是反映了當時觀測儀器的能力。那時的天文學還處在~種僅憑表現形態收集天體標本的水平,即把那個人們難以覺察的世界裡的東西儘量羅列出來,這有點像植物學。查爾斯·梅西葉(Charles Messier)就是這樣一個大“植物學家”,他的主要興趣是在香星上(路易十四稱他為“參星雪貂”)。

1781年他編制了一份有103個星雲的表,那些星雲看似童星,但不在天空中運動。有了這個表,香星“獵手”們就不再會把自己的目標與這些模糊的、不動的神秘斑塊相混淆。

梅西葉表在今天仍對業餘天文學家很有幫助。它實際上包含了許多不同型別的天體,有行星狀星雲(夫琴座的那一個在表中被列為第57號),有由億萬恆星組成的遙遠星系,也有屬於我們銀河系的星際雲和星團。

畫家的調色盤

為什麼行星狀星雲,這種從正在死亡的小型恆星中噴出的氣體的遺蹟,會成為最引人注意的星體之一呢?這是因為星雲的氣體能攔截來自中心星熾熱表面的輻射。中心星表面溫度有2萬開氏度,其主要輻射就不是可見光,而是紫外線。這種輻射攜帶的能量比可見光大(見表1),因而能夠激發星雲中的原子。在這些光子的連續轟擊下,電子跳躍到更高的軌道,然後再落回原來的軌道,併發出一種特徵顏色的輻射,這種現象稱為氣體發熒光。氣體中的每種原子(氫、碳、氧)都吸收紫外輻射並再發出其他波長的輻射,其顏色就成為該種元素的標誌。

星雲的內區最靠近中心星,因而最大程度地暴露在紫外輻射下,氧和氮被激發並輻射它們的特徵顏色——綠色。在星雲外區,紫外輻射由於被吸收而減弱,因而只能使氫激發,併發射出紅光。

行星狀星雲演化得很快,其最大直徑從不超過1光年。它的氣體以10到30公里/秒的速度膨脹,越來越稀薄,在不到10萬年的時間內完全消失在星際空間。這在天文尺度上是段很短的時間,由此可以估計出銀河系中總共存在2萬至5萬個行星狀星雲,每年形成一到二個。其中只有大約1000個能看得到,其餘的都被銀河系盤的塵埃所遮掩。

白矮星之園

奇怪的天體,固執地顯示一種與其光度不符的光譜,最終能告訴我們的會比那些按常規輻射的天體要多。

——阿瑟·愛T頓(1922)

行星狀星雲的灰燼之所以使天文學家感興趣,是因為它們把碳、氮和氧散佈在星際媒質中,然而,無論是在觀測還是在理論的意義上,那顆殘存的中心星的命運則更為誘人。

在恆星大膨脹成為紅巨星,熱核反應速率也不可逆轉地衰減之後,恆星吹出氣體並收縮到地球那樣大小,即幾千公里直徑。物質的濃縮使得星體表面溫度大為升高,以至真正成為白熱。小尺度和高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