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美國心理學家辛載(Kinzel)認為在牢裡蹲著的人的攻擊性是一般人的兩倍。有攻擊性的人——我們將之歸納為分裂人格者——一旦惱火起來就超出常規,陷入慌亂之中,變成狂暴的攻擊者。有一位病人曾經生動地敘述分裂人格者的世界:“誰打破我的距離,我就恨死了他。”這讓我們想起《假想敵》(Das sogenannte B?觟se)中,作者羅倫茲(Konrad Lorenz)所描寫的動物,當它們的勢力範圍被侵犯時,立刻撲上前去的反應。

分裂人格者沒有安全感,孤立無援,因此心生猜忌,把別人的親近當作威脅,一開始他覺得害怕,然後用攻擊作為響應。明白分裂人格者對生命的基本態度後,他令人費解的舉止也就有了答案。不經修飾、抽離自己、分裂的憤怒可以演變為暴力行為,如果有人向他逼近,他可以像踩死一隻討人厭的蟲子一樣把他消滅掉。他所有的本性及欲求都與人無關,於是將自己的情緒合理化,變得反社會,犯下罪行。

即使不舉這些比較極端的例子,對分裂人格者而言,控制怒火還是一件難事。通常他們不需要忍耐什麼,受苦的是他們周遭的人、事、物。原本只是要排解害怕的情緒,到了他們那兒,就變成了樂趣無窮的攻擊行為,一意孤行,所有殘忍可怕的手段都派得上用場。性虐待、粗暴、尖酸刻薄、極度冷漠、不可親近、玩世不恭,翻臉比翻書還快,拒人於千里之外。他們也欠缺掌控自己怒氣的“中音”,不會衡量情況,只看表面,以他們的生活來看,他們認為自己的行為合情合理,並無不妥。

目的二:爭取

分裂人格者的攻擊性還有另一種功能,他用憤怒來抵拒保護(也可解釋為“不打不相識”),藉著展開攻擊,因此與人有了接觸,這似乎是他唯一的橋樑。攻擊是他爭取某樣東西的方式,與青春期生澀地追求異性的情況差不多。分裂人格者把害怕與渴望混為一談,把青澀的溫柔情意藏起來,變成粗糙火暴的攻擊行為;他害怕面對尷尬,隨時準備撤退;遭到拒絕或擔心被拒時,原來的好感頃刻變成反感,對什麼都不在乎。

分裂人格者的朋友得注意了,他們的攻擊行為也有可能是一種追求和爭取。他們易怒,拙於表達情意與正面的感覺;就是因為他們不與人來往,自己也顯得很沒信心。根據我們從事心理治療的經驗,如果我們給他們足夠的時間,慢慢地把心底的溝渠填平,他們會有認知自己憤怒情緒的能力,從而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txt小說上傳分享

敏感的新生兒:分裂人格的成因

所有的創傷殊途同歸,都會讓嬰兒從一開始就抗拒這個世界,保護自己,或者對這個世界感到失望。

要怎樣才能把分裂人格者害怕付出,誓死捍衛“自轉”的生活方式以便保護自己的人格形成過程說得清楚呢?

他永遠處於細緻敏感的情境,寂寞、脆弱、心靈容易受傷。他刻意與周遭保持距離,別人的身體或心靈靠近他,會引發他類似雷達般精微的反應,隨之而來的情感登堂入室,都讓他覺得“太吵了”。距離之於他有絕對的必要,這樣他才能處於其中並且活下去。距離給他安全感,覺得受到保護,別人不得其門而入,不會一下子就闖進來。他在自己的世界裡很放得開,不設防,劃定範圍,有的時候為了避免被外來的刺激所淹沒,他也會關起一兩扇窗。

也有一種可能,他處於一種強烈的機械式膨脹、暴力訴求的情境,不太喜歡朋友,也缺少社交的能力。別人眼中的他,當然顯得既麻煩又不受歡迎。與他來往,我們常覺得不受重視,老是被斥責,無法獲得他的肯定,也不被他所接受,最後只好退出。這就是分裂人格者典型的特徵。

一個小孩如果一開始就對他的父母失望,尤其是母親,將會影響他的身體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也許他的性別不對,或者母親照顧他十分吃力,以至於無法全心全意愛他;不在計劃中誕生的孩子也常有這樣的遭遇。

再往下看,環境是形成分裂人格的關鍵。所以,我們有必要談一談嬰兒誕生之後,以及生命初始的幾個星期中所處的情境。

不被照顧

和其他動物不同,一個小孩出生以後,無法自力更生的時間非常長,所以極其依賴周圍的人。波特曼(Adolf Portmann)因此說人類都是早產兒。

要讓一個小孩好好長大,必須有人照顧,這個小小世界必須是他能接受的,並且讓他漸漸產生信賴感。要根據他的年齡滿足他存活的需求。幼兒需要的是一種被保護、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