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2 / 4)

行概念的推理和演繹:“灰色的歷史觀”強調吸取其他社會學科的資源,同時注意運用的範圍和界限,防止濫用社會科學方法,以至過度解釋,深文周納,而主張研究者在運用社會科學概念時不露痕跡,“滋物細無聲”。所謂“新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就是避免“宏大敘述”對研究的支配,克服在資料選擇上的價值判斷,重視對各種史料——包括內容上互相沖突的史料——的收集、鑑別和廣泛地運用。〈5〉(p。195…196)“新實證主義”也強調對歷史細部環節的注意,宏觀敘述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需要的,但更應透過細部研究來反映事物的特性。注重從事實出發而不是概念先行,運用各種分析框架又不固步自封,強調總體把握也重視歷史的細節和差異,顯而易見,這些對於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當代史都是極為重要的。

所謂“當代中國史”是指1949年以後的中國歷史。1949年後中共成為執政黨,故而“當代中國史研究”要探討在中國共產黨主導下的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誠然,1949年後,由中央體現的黨與國家是社會的主導方面,但是主導方面並不就是一切,還有被主導的方面,也應是當代中國史的的研究物件——1949年後中國的地方,基層,社會,人民生活,理所當然也應在研究的視野之內。

“當代中國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有明顯的區別:“國史”以政治為主線,在研究物件方面,側重於上層政治和政策的演變:“當代中國史”的研究範圍較為寬廣,對社會的主導方面和被主導方面都持一視同仁的態度,不僅關注全域性性的決策及其運作,也注重地方對決策的反映,更注重考察上層和下層的互動關係。在研究方法上,當代史強調對基層和社會進行實證性的研究,故而重視吸取社會科學多種學科的資源。

研究當代史有若干困難。以中國傳統而言,當代人不修當代史是一個約定束成的習慣。從大的方面講,這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專制主義的深厚影響;在另一個方面講,當代人研究當代歷史確實存在著資料開放不足、研究者的主觀價值判斷是否節制、利益關係的牽制等諸多因素的侷限。然而1840年後,“當代人不修當代史”的傳統被打破,魏源等首開先河,研究本朝史。民國以後,社會自由度大大提高,李劍農的名著《辛亥後三十年中國政治史》,即是當代人修當代史的典範。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修當代史提不上議事日程。這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社會已有一個高度統一的新意識形態,已經提供了對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全部解釋,形成了對全體社會成員,包括對歷史研究者的統一的認識和敘述的要求。這種統一性的認識和敘述規範以“大敘述”、“大概念”為基本框架,在其指導下,再輔之以簡明化的材料,以凸顯“歷史的鐵的邏輯演進規律”,其特點是高屋見瓴,以點帶面;不足之處在於:易忽略差異性和歷史面相的多重性。當然,對某些正在發生和不久前發生的事實,人們的認識需要一個沉澱的過程而不宜過早定論,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大敘述”、“大概念”繼續佔據主導地位的同時,更具多元性的新敘述概念從兩個方面被髮掘、引入到歷史學研究領域,這就是中斷數十年的中國史學中的私人著述傳統,以及強調作者自主性的西方歷史學理論。隨著新敘述概念越來越被人們接受,故而當代人寫當代史已成為可能。另一個更重要的積極變化是,黨和國家為了總結建國後的歷史經驗,進一步配合和推動改革開放,一些檔案館陸續向社會開放,官方機構在80年代以來也相繼整理出版了許多當代史的重要文獻,從而為研究當代史提供了基本條件。由於建國後的歷史全面、深切地影響到億萬百姓的生活和命運,社會各界對探討當代史的一些問題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坊間也出現了大量有關1949年後的各類出版物,外國相關研究也被逐步介紹到中國。

總之,社會有需要,也具備了研究的初步條件,故而當代人可以研究當代歷史。這種研究雖然存在著某些客觀限制,但也有諸多便利條件,例如距今時代較近,研究者對研究物件可保持較鮮活的個人感受;在資料蒐集方面,也因距今不遠而較為方便。

對50年代歷史的研究在當代史研究中有著特殊的意義。首先,50年代是當代史的開端。研究當代史從五十年代起步,不僅是研究時序展開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從五十年代初開始或從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