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恆對市、縣委書記們感慨:“郡縣治,天下安。縣委書記、縣長的崗位重要,使命崇高。”
在討論頻頻發生的官民衝突對抗事件時,縣委書記、縣長們在感到責任重大的同時,也表露了他們承受著的巨大心理壓力。一位縣委書記抱怨,上級部門只管與我們簽訂責任狀,一年簽出二十七八個,出成績他們有份,出了事都要我們兜著,說白了就是把責任都推給基層。
一位縣長深有同感,他引述民間諺語說,在老百姓眼裡,“省裡是親人,市裡是好人,縣裡是壞人,鄉里是惡人,村裡是仇人”。基層有多少權力?好資源好部門都是上邊管著,我們缺少治縣的資源。縣級黨政以有限的權力承擔著無限責任,“我們不敢奢望表揚,就怕動輒問責。”
持同樣觀點的縣級官員不在少數。他們認為,縣級黨政部門是社會矛盾的交織點,好資源、好乾部應該向縣裡傾斜,權力與義務要對等。
刊發日期:2008…09…17
記者手記:
想讓筆法“春秋”一些這組報道屬於“馬後炮”。雲南孟連縣發生警民猛烈衝突後,中國青年報駐雲南記者站迅即派出記者張文凌兼程趕赴普洱市(該市轄孟連),從官方和民間渠道採訪和還原事件真相。當她試圖前往事發現場時,受到了婉轉而有力的勸阻。該省宣傳官員從普洱緊急打電話給我,“於公於私”希望我們的記者放棄進入孟連,理由是怕激化剛剛平息的矛盾。儘管沒有獲准到達第一現場,但張文凌還是發揮了職業記者的潛能,發回了《雲南孟連警民衝突事件調查》的報道。
“孟連事件”所蘊涵的深刻背景和標本意義隨著事態的明朗而日趨顯著,它昭示我們,執政黨及其政府應該怎樣體察民情、關注民意、保護民眾的合法權利,應該如何避免把黨和政府置於民眾的對立面。從“硬新聞”的角度看,本報報道的資訊量足夠了,但深度還有待挖掘。幸運的是,*雲南省委在“孟連事件”發生一個多月後召開了“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專題研討班”,全省各級主要官員悉數參加,這給我們的再次切入創造了機會。而我到研討班採訪時廳級官員班已結束,省內外媒體報道充盈,我趕上了縣委書記、縣長班,做好了“馬後炮”一回的心理準備。
特別報道部主任吳湘韓催稿甚急。由於是“後發制人”,我的主要注意力在找“新聞眼”,對一般性的發言表態完全視若無睹、充耳不聞。正發愁之際,聞知會上人手一冊《蘇共*十年祭》和《甲申三百年祭》,正是絕好的切入點,而且可以大施“春秋筆法”,於是在組合報道中的首篇充分渲染,以圖讓讀者意會其中的特殊深長意味。可惜編輯可能出於政治安全考慮把突出在標題中的這個內容作了弱化,但文中內容並未改動。
報道刊出後,中國青年報總編輯陳小川特別發手機簡訊表示讚賞,雲南省高層官員也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