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
到了傍晚,訊息傳進同事王惠德的耳朵裡。他走進窯洞,見到田家英和董邊正在看書,似乎毫無結婚的跡象,將信將疑問道:“聽說你們要結婚?”
田家英沒吭聲。董邊答道:“哪有這回事,我們在工作呢!”說罷,照舊看書。王惠德信以為真,走了。待王惠德走遠,田家英和董邊這才忍不住大笑起來……
這是田家英夫人董邊向我講述的故事。
我去北京採訪田家英夫人董邊,頭一回是在1988年隆冬,我在北京給她家掛電話,不巧,她去南方休養了。
1989年9月我去北京,一打電話,耳機裡傳出來的正是她的聲音:“歡迎你來!”
9月16日下午,我應約去她家。她住在一幢高層公寓裡。客廳內一大排玻璃書櫥,整整齊齊豎放著一本本書。
已經離休在家的她,患哮喘,但談鋒甚健,一口氣談四個來小時,常常朗朗大笑。
她向我詳盡地回憶田家英。那天沒有談完,17日我又去作錄音採訪,她再度回憶往事……
我在採訪董邊時,順口問了一句:“在家裡,你喊他‘家英’嗎?”
不料,這句話引出她與田家英奇特婚戀的話題。
“不,不,在家裡我從來沒有喊他家英。只有現在,跟別人談起他,才說‘家英’、‘家英同志’。”董邊說道。
“你在家裡喊他什麼呢?”我追問。
“喊他‘田雞’!”她答。
“‘田雞’?!”
她哈哈大笑,笑了好久好久,把話題拉向那遠逝的歲月……
田家英並不姓田,本名曾正昌。在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翌年——1922年1月4日,他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個小康之家。父親曾國融開一家中藥店。母親姓周,生了三子一女,田家英是最小的一個。
田家英三歲喪父,十二歲喪母。隨著父母的早逝,小康之家跌入了貧困的泥沼。才唸了初中一年級的他,在母親病逝之後,不得不離開課堂,在藥鋪裡當學徒。
貧困是砥礪意志的磨刀石。失學的他,在帳子上掛起對聯,表達自己的心願:
走遍天下路,
讀盡世上書。
1935年,只有十三歲的他,開始向報刊投稿。他取了好多個筆名,田家英是他最常用的筆名。他在報上發表散文,也寫點詩、小說及書評,得到了一些稿費。他在十四歲考入成都縣立中學,繼續求學。一邊讀書,一邊仍用田家英這筆名發表文章。十四歲的他,已經顯露出才華,也顯露出超人的意志。艱難人世,使他早熟。他的同齡人尚在一片混沌之中,他已能在迷霧中判明正確的航向。年僅十四歲,便加入了“海燕社”——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救亡團體。
十五歲那年,他加入了“成都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中共的外圍組織,簡稱“民先”。
。。
田家英夫人董邊憶田家英(2)
在加入“民先”不久,他便要求奔向那光明的所在——延安。中###員侯方岳為他辦理了前往延安的手續。中共早期領袖人物趙世炎之姐趙世蘭,親筆為他寫了給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以及延安的介紹信。於是,十五歲的田家英便進入了紅星照耀下的聖地……
到了延安,幾乎沒有人知道曾正昌其人——他改名田家英了。從此,田家英這筆名成了他的名字,而他的原名倒鮮為人知。後來,另一個也叫田家英的人進入延安。為了避免同名同姓帶來的麻煩,那個田家英改名為陳野蘋,曾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田家英進入陝北公學學習。陝北公學是延安大學的前身,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校長成仿吾。
在陝北公學學習才幾個月,1938年2月,十六歲的田家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同年3月,田家英結束了學習,被組織上留在陝北公學工作。他最初的兩項職務,便顯示出他日後的特色:一是擔任中共陝北公學總支秘書——他辦事細緻、認真,後來被毛澤東看中,畢生從事秘書工作;二是擔任中國近代史教員——喜歡文史後來成為毛澤東和他的共同興趣。
一年之後,田家英進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在那裡學習了一年,留在那裡的中國問題研究所工作。
1941年9月,中央決定成立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室主任由毛澤東兼任,副主任為陳伯達。下設幾個組,政治組組長為鄧力群,國際組組長為張仲實,等等。中央政治研究室成立伊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