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華小姐說,這是明報出版社成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出版速度。
這樣,陳雲去世還不到一個月,《陳雲全傳》已經在香港各書店裡出現了。
當我把《陳雲全傳》送給陳雲夫人于若木的時候,她告訴我,她在香港工作的女兒早已託人把《陳雲全傳》送到她的手中。
于若木對《陳雲全傳》十分滿意,使我深感欣慰。
《陳雲全傳》畢竟是在短時間內趕寫而成,未免倉促成書。我又對《陳雲全傳》進行全面修訂、補充,寫成四十多萬字的《陳雲之路》。
我前往北京中南海,對陳雲夫人于若木進行詳細採訪。她回憶了她與陳雲在延安結識的全過程,陳雲的家庭生活,陳雲的經歷以及陳雲晚年的生活,還談了於家的身世。她說,她是第一次談這些問題。我非常感謝她的支援,使我獲得了獨家第一手的訪談資料。
她的談話,我除了寫入《陳雲之路》,還寫成長篇專訪《訪陳雲夫人于若木》。
寫罷,我把專訪初稿,航寄於若木審閱。
1995年7月13日傍晚,我接到于若木從北京打來的電話。她告訴我,文章已經收到,翌日她要去北戴河,可以帶到那裡看。不過,要到7月18日回北京才能寄出。
我在7月21日收到她的來信和修改過的文稿。我看了一下她的信,果真是18日從北京寄出的。
她改得很仔細。有的細節,經她補充後,非常生動。
比如,文章中寫及,陳雲在家中總是喊她“陸華”——她原名於陸華。她則補充了一筆,說她在給陳雲寫信時,稱他“雲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七天印出《陳雲全傳》(5)
又如,初稿中提及,她生了大女兒,“陳雲為女兒取名陳偉力”。她改成“于若木為女兒取名陳偉力”。她補充了一句:“兒子的名字為陳雲所取,女兒的名字則為于若木所取。”他們家這樣的“取名規則”,鮮為人知。這樣,我後來再度去京,又請她詳細談了陳雲和她給孩子取名的經過,“挖”出了許多新的故事。
再如,初稿中提及,陳雲不記日記。于若木補充了這麼幾句:“但每天氣象他都記錄,每天生活起居也做記錄,大便的時間,量的多少都記。”這又從一個小小的角度反映出陳雲的細心。
于若木連初稿中的用詞也都很細心加以斟酌:
文章中寫及陳雲生活“簡樸”,她改為“儉樸”;
寫及她父親“主辦”山東第一師範,她改為“創辦”;
寫及1994年春節陳雲在熒屏上亮相,“海外輿論普遍認為陳雲健康情況良好”,她把“海外”改為“海內外”……
這些一字之易,顯得更為準確,也表露出她的認真。
她是營養學家,連醫學名詞都幫我改正。
比如,文章中提及陳雲晚年患吸入性肺炎,大夫不得不使用抗菌素殺菌,可是這麼一來,把腸內有益的“雙曲桿菌”也殺死了,減弱了消化力。她把“雙曲桿菌”改為“雙歧桿菌”。
又如,文章中寫及陳雲晚年從喝牛奶改為喝豆漿,“這主要是考慮到豆漿的膽固醇低,更適宜於老年人飲用”。她把“膽固醇低”改成“無膽固醇”。
這些科學方面的改動,充分表明她對自然科學的熟悉。
她送給我三封很珍貴的信的影印件,並同意在文中加以引用。這三封信是陳雲去世後才在北京集郵市場上發現的。是陳雲、她和她的妹妹在1939年從延安寄給正在英國倫敦的她的大哥于道泉。不知是什麼原因,居然流落到北京的集郵市場。幸虧被薄一波的兒子薄熙成發現,買下了這三封信,送給了于若木。由於于若木的幫助,使我有幸首次公開披露了這三封信。
8月8日,我又對她進行補充採訪。她回答了我一批新的問題。內中,她談到一些文章,由於已是好幾年前發表的,她怕我查詢費事,後來就影印寄我。
這篇專訪發表之後,在海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海外諸多報紙轉載。于若木告訴我,當她後來前往法國訪問的時候,巴黎的《歐洲時報》特地選擇了她到達巴黎的那一天,以整版篇幅刊登我的這一專訪。
《陳雲之路》在北京安排出版。按照國內的規定,必須辦理報審手續。經過前後將近四年的時間,有關部門終於完成對這本書的審閱,並給予肯定。在《陳雲全傳》出版之後五年,《陳雲之路》於2000年1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上海《解放日報》聞訊,全文連載了《陳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