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長陵:人殉的死灰復燃
明十三陵歸來,一種塵封已久的記憶被目光再次開啟。再次想起了金戈鐵馬,它化成了一條長河,化成了銀屏上的鏡頭,把眾人的眼光再次引向那個已然遠逝的是是非非的大明王朝,那個有過短暫的輝煌更充斥著禁錮、愚昧、殺戮、荒唐、糜爛的王朝,是它帶著一個古老而輝煌的東方帝國一道慢慢滑落……
因何定陵北京
話說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永樂皇帝朱棣的徐皇后去世了,朱棣派了一些風水術士到北京地區選擇“吉壤”,即風水寶地,準備修建陵寢。相信大家都知道,明朝正式遷都北京,是發生在明永樂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為什麼朱棣那個時候就決定要在北京,而不是南京修建陵墓呢?事實上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朱棣發動政變,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搶了侄子(當時的建文皇帝)的皇權,而建文帝在宮內大火中不知所蹤。建文帝下落不明,這讓朱棣很不放心,朱棣登基後一直心不自安,除了派人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製造發動“壬午殉難”,大殺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終究不服,這對朱棣的統治始終是個威脅。北京則是朱棣經營了多年的根據地,是龍興之地,所以他自登基之初(公元1403年)便計劃遷都北京。皇陵隨之建在北京,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次,建陵在北京還出於戰略方面的考慮。明朝初年,元朝被打敗,殘餘勢力逃到了漠北,他們時不時侵擾邊境,成為明朝北方的一個長期威脅。然而當時政府機構在南京,鞭長莫及,不容易控制北方局勢,北方一旦不穩,必定震動中原,搞不好還可能重蹈覆轍,走上宋朝的老路。所以朱棣在遷都北京的同時在北京卜選陵址,應該說是一個極具戰略意圖的舉措。
事實上,定陵北京這一措施對明朝疆域的鞏固的確曾起過重要的作用。明正統十四年發生了“土木之變”,當時的皇帝英宗被抓,人心渙散,國本動搖。有人建議南遷(遷都南京)。反對者提出,老祖宗定陵寢於北京的目的就是“示子孫以不拔之計也”“若去,陵寢將誰與守?”眾所周知,古人對祖先都是很尊崇的,怎麼能棄祖墳於不顧,丟給敵人呢?這實乃大不孝之舉。這一反對暫時保住了大明江山。
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末的崇禎皇帝,雖然李闖王攻進了北京城,他本有機會南遷,起碼可以做半壁江山的皇帝。但他沒走,在煤山,就是今天的景山上吊了,上吊時批發覆面,表示沒有面目見祖宗於地下。
不知成祖朱棣當日北遷之時,可曾想過會是這麼一個落魄的結局。('EX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