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人們以為無論一場悲劇是因為人為失誤造成的還是因為運氣太差才發生的,都會讓他們感覺一樣糟糕。但是,實際上,如果造成悲劇的是運氣,而沒有什麼人可以怪罪的話,他們通常會感覺更糟糕。
對自身心理免疫系統的忽視導致我們錯誤估計了那些我們能夠怪罪他人的情況,不過,它也會讓我們錯誤估計那些我們必須責怪自己的情況。有誰能夠忘記1942年的電影《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結尾的那一幕呢?當時,亨弗萊?鮑嘉(HumphreyBogart)和英格麗?褒曼(IngridBergman)正站在柏油碎石鋪就的停機坪上,而她正在艱苦抉擇,是跟自己愛的這個男人一起留在卡薩布蘭卡,還是登上飛機跟丈夫一起離開?博吉(Bogey,'Bogart的暱稱——譯者注')轉向褒曼,對她說:“在內心深處我們都知道,你屬於維克多(Victor)。你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也是鼓勵他前進的力量。如果飛機起飛而你卻沒有跟他在一起,你會後悔的。也許不是今天。也許不是明天。但是很快,而且你的餘生都將在懊悔中度過。”
這個小小的傳奇情節是電影史上最令人難忘的情景之一,不是因為表演有多出色,或者編劇有多精彩,而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時不時會站在同樣的跑道上。我們最重要的抉擇,無論是是否要結婚,是否要孩子,是否購買房子,是否進入某個行業還是是否出國定居,經常都是透過想象未來的遺憾來確定的(“噢,不!我怎麼忘了要生個孩子呢!”)。當一件不幸的事情有可能因為我們在過去採取不同的行動而被避免時,我們會感到非常自責,而這種情緒就是悔恨。毫無疑問,這種感覺是令人不快的,所以,我們目前的行為常常是以避免以後後悔為指導原則的。其實,大多數人還都有著一套關於人們什麼時候會感到後悔的完善理論體系,而這些理論會指導我們儘量避開這樣的體驗。比如,知道有選擇的餘地要比不知道可以選擇讓我們更加後悔自己當初的選擇,接受壞建議比拒絕好建議讓我們更後悔,如果壞選擇是不同尋常的而不是中規中矩的,我們也會更後悔,以非常微弱的劣勢落敗,會比劣勢明顯的情況更讓我們悔恨。
但是,有時候,其實這些理論是錯誤的。請考慮這個場景:你擁有A公司的股票。在過去的一年裡,你曾經考慮過要用它來換購B公司的股票,但是最後否決了這個想法。現在,你發現如果你當時換成了B公司的股票,能夠多賺1200美元。你還擁有C公司的股票。去年,你將它換成了D公司的股票。現在你發現,如果自己留著C公司的股票的話,就可以多賺1200美元。哪個錯誤會讓你更加懊悔呢?研究表明,10個人中有9個人預期,愚蠢的換持股票比愚蠢的不換持股票要更讓人懊悔,因為大部分人認為,比起愚蠢的不作為,自己會對愚蠢的行動更感到後悔。但是,研究還表明,10個人中有9個人搞錯了。事實上,從長遠來講,每個年齡段,每個行業的人因為沒有做某事而感受到的悔恨都比因為做了某事而感受到的悔恨要強烈。因此,最流行的悔恨包括,沒有讀大學,沒有抓住能夠獲利的商業機遇,以及沒有能夠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家人和朋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對現實免疫(4)
為什麼人們對不作為的悔恨要比對行動的悔恨更多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比起行動,在面對不作為的時候,心理免疫系統更難找到積極並令人信服的觀點。如果我們的行動導致我們接受了某人的求婚,而這個人後來被發現是一個斧頭殺人犯,我們可以透過思考自己從這次經歷中學到的東西來安慰自己(“收集短柄小斧頭不是一個健康的業餘愛好”)。但是,如果我們的不作為害我們拒絕了某人的求婚,而這個人日後成為了一名電影明星,我們就沒有辦法用自己從這個經驗中學到的東西來自我安慰了,因為……好吧,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經驗。其中的諷刺意義太清晰了:因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免疫系統能夠合理化過度勇敢,卻很難合理化過度怯懦,因此,我們會在本來應該繼續跌跌撞撞前行的時候兩面下注。看過電影《卡薩布蘭卡(北非諜影)》的觀眾都記得,鮑嘉關於悔恨的警告促使褒曼登上飛機跟丈夫一起離開。如果她留在卡薩布蘭卡和博吉在一起的話,可能也會感覺很好。不是馬上,也許,但是,很快,並且在餘生中都活得心安理得。
微小的觸發裝置
文明社會的人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瞭解到,少數邪惡分子常常可以比軍隊入侵造成更多死亡和破壞。如果某個敵人派出數百架戰機和數百枚導彈大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