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爭論打斷。他不是要建立一個神學制度,而是來引導生活的。他過著比同時代任何一個人都要健康的生活,他所到之處都不吝於同別人分享他的健康。他的想法大膽、神聖,他用超越了美的思想表達自己,就如同植物開花一樣自然。他的佈道,如果可以稱為佈道的話,通常是對自己行為的解釋說明。他治癒了一個瘸子,使瞎子重見光明,給飢餓的人吃食,給貧苦的人帶來快樂。
他更多的是因為這些行為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更多的是他的行為為他做了廣告),而不只是言語。
教堂,儘管一直妄想引起人們的關注卻始終不能成功,卻作了更多諸如此類的好事,遠遠多於那個遊走在街市上的拿撒勒人。大部分的大學是在教堂的啟發下建立的;大部分的醫院是由教堂成員建立的且迄今仍受到他們的支援;推動企業發展的理想也來自教堂;它的成員為這些活動提供了最可靠的支援。不僅如此,教堂本堂牧師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治療和幫助的過程,這一點每個牧師家裡長大的孩子都非常清楚。吃早飯的時候會有人按門鈴,晚飯的時候會有人按門鈴,深夜的時候有人按門鈴—每一次門鈴響起就意味著又有人要把自己的苦惱和負擔扔在牧師家裡了。一個被貪婪、仇恨、恐懼矇蔽了雙眼的人來了—他向牧師敞開心扉,並在重獲光明之後就離開了。一個父親領著極端自私,不可就藥的孩子來了……。有時候,牧師的確能夠觸控到已經乾涸的良心,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正常而有意義。有一個失業的人,家裡人都在捱餓,他膽怯地來敲牧師家的門。不知為什麼,牧師的幾片面包,一點乾魚也能餵飽另一個家庭。
重點:他會選擇在人群聚集的地方
—神殿的廣場、城市廣場或者人們做買賣的地方講道。
這些都是耶穌的工作,並以他的名義來完成的。
如果他再活一遍,在現代社會,他就會想辦法讓這些行為廣為人知—用他的行為來作廣告,而不是以他的佈道。
可以確定的是:他絕不會忽略市場的。只有很少一些佈道是在教堂裡作的,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在人群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