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服裝當然不是什麼稀罕物,但是每個月花上200元,想必不算多了,這當然也不能包括洗衣的人力及勞動成本。再算一下他在學校要花的錢,每個月算200元一點兒也不過分。最後,再算一下零花錢及他的娛樂費,一個月算100元,相信許多家長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了不起。加起來,一個孩子就要花去1700元,這就是他一個月的消費。這還是一個普通孩子的消費,如果他想買耐克球鞋,想買一臺高階電腦,想去遊樂園玩,想去香港旅遊,那就要付出更多了。孩子們雖然沒掙一分錢,卻是花錢很多的人。
當今社會,沒錢留給孩子的父母犯愁,有錢可以留給孩子的父母也犯愁。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世界首富,已經在考慮萬貫家財怎樣留給後代、“富裕病”怎樣防止的問題了。
“富裕病”習慣上指那些富人的後代由於有用不完的錢而花天酒地,墮落成放蕩不羈、紙醉金迷的寄生蟲,最終被社會所拋棄。
“富裕病”一詞在美國已經出現多年,但它的真正含義在近年才得到全面闡述。心理學家傑西·奧奈爾在《黃金般的貴族》一書中,詳細地談了“富裕病”的含義。她的曾祖父曾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董事長。她在突然獲得一筆鉅額遺產後產生了一種空虛的成就感,隨之而來的是揮之不去的極端焦慮和心理恐懼,而這些東西又像傳染病似的傳給了她的下一代。這種現象是許多有錢人所憂心的。
近年來,美國的資訊產業突飛猛進,特別是軟體開發和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為那些富有商業頭腦的年輕人施展個人才華和迅速暴富帶來了極佳機遇。比爾·蓋茨創立微軟公司僅有25年,個人的資產便達到了80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雅虎公司的開創者楊致遠也僅用了幾年的時間,便成為擁有幾十億美元財富的後起之秀。難怪美國媒體驚歎:美國矽谷造就了新一代億萬富翁!
然而,這些億萬富翁事業上的顯赫業績卻不能掩蓋他們內心的憂慮。如此天文數字的財富,自己無論怎樣享受都是用不完的,而將自己憑著智慧和心血掙來的全部錢財留給後代,又是那麼地不放心。
為了急富翁之所急,想富翁之所想,美國華爾街兩家大銀行推出了為財富在1億美元以上的富翁提供“金融父母”的服務,專為這些億萬富翁提供別出心裁的精神諮詢服務,幫助他們指導孩子如何參與經商和慈善捐獻,調整自己以適應將要繼承數百萬乃至數億美元財產的現實。
1999年,比爾·蓋茨宣佈,他和妻子已經慎重地作出決定,將他們兩個孩子的遺產繼承金額嚴格限制在1億美元以內,剩餘的財富全部捐獻給慈善機構和社會福利事業。
“父母親想鼓勵孩子自己成才,但不是靠給孩子太多的錢。”這是許多富翁的心願。
很小的時候,我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走進了大森林,幾天後,他迷路了,帶去的食物也吃光了。就在他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遇見一個老獵人。他請求給自己一點兒吃的東西,老獵人沒有滿足他,而是送給他一杆獵槍。靠著這杆獵槍捕食,他活著走出了大森林。
真正對孩子負責的父母,是把生存的能力教給孩子,而不是隻留給孩子一大堆金錢。
第十四章 真正的愛是什麼……施愛八法
愛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有位科學家說:“人類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後,終將會發現自己還有一種更大的能力,那就是愛的力量,當這天來臨時,人類的文明將邁向—個新紀元。”
寫在前面
愛的力量是教育中的重要力量。有位科學家說:“人類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後,終將會發現自己還有一種更大的能力,那就是愛的力量,當這天來臨時,人類的文明將邁向—個新紀元。”
父母的愛是博大的愛,會讓孩子刻骨銘心,永生不忘。
但是,在愛的記憶中,有的愛讓孩子幸福,促孩子成長;有的愛讓孩子痛苦,令孩子反感。
有的父母,總是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好,總嘮叨孩子這不行那不行,其結果是孩子真的不行了。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接受愛的大口袋,拼命往裡塞,卻不給孩子愛他人的機會。其結果,孩子感覺不到愛,認為這一切都是應該的,誰讓你生了我,於是變得無情無義,自私冷漠。
還有的父母,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財產,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還認為“打是疼,罵是愛,不打不成才”。
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愛?今天我們應該怎樣愛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