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部分(3 / 4)

小說:甲午崛起 作者:大刀闊斧

茅斯條約》(日俄)三項條約明確規定日本可以自由取得朝鮮半島,吞併也好殖民也罷,事實上不存在障礙。

伊藤博文之所以反對吞併,而改以設立朝鮮統監這個職位,其實包含著伊藤博文字人理想。伊藤博文是亞細亞主義者,簡單來說,希望日本以先進帶落後,扶助中韓兩國發展,再強強聯合,抵抗歐美列強。洋務運動期間,伊藤博文非常關注中國改革;1898年戊戌變法,伊藤博文來中國給康梁提出很多建議,不過也直接觸怒慈禧,最終出現戊戌政變。

對韓國他也是如此,他希望在韓國複製明治維新。

1906年3月,伊藤博文正式就任初代朝鮮統監,他利用日本貸款在各地興建學校、鼓勵工商業發展、模仿日本建立政治制度,在最初設想中,韓國內閣全部要由韓國人任要職,讓他們跟隨日本腳步逐步走上近代化國家之路。

為了讓韓國更好融入日本,伊藤博文甚至與韓國王室展開交流:他將10歲的韓國皇儲李垠帶到日本留學,並親自養育,希望他能在將來成為日韓交往的橋樑。

但問題在於,為了讓韓國聽日本的話,日本不得不大面積剝奪韓國主權:1907年韓國代表前往海牙國際和平會議,卻遭俄國人驅逐,以此為藉口,1907年7月20號,伊藤博文逼迫韓國皇帝高宗退位,另立新帝;7月24號,《第3次日韓協約》訂立,韓國內政完全落入日本人手中;8月,伊藤博文命令韓**隊解散。一方面剝奪韓國外交權,這是往殖民地發展;一方面鼓勵韓國發展,這是往獨立國發展。兩個力同時作用,怎可能成功?大體如此,過了3年左右,韓國出現大量反對勢力,伊藤博文改革推進速度很慢。

1909年6月,伊藤博文辭去朝鮮統監一職,7月,日本內閣達成協議,著手推進日韓合併。1909年10月伊藤博文遇刺,1910年8月,日本藉機宣佈吞併韓國。

伊藤博文最大理想其實就在外交這方面。日俄戰爭前他反覆與俄方商談,希望儘可能避免戰爭;開戰後他立刻派遣特使金子堅太郎前往美國,尋求合適時機議和;加上他創立了日本舊憲法。伊藤博文字身具備書生理想化的氣質,與山縣有朋這種泥腿子不同,這才有了他在韓國這3年不成功的改革。

伊藤博文有一張照片很有名,他與妻子穿著朝鮮民族服裝跟朝鮮人照相,如果沒有相當程度的亞細亞主義思想,他定會覺得日本民族更高尚,又豈會穿韓國衣服?

【1249 德皇詢問俾斯麥的對華外交策略】

懂政治的人,明白有實權就好,其實而無需其名,名需要承擔過多的義務,伊藤就是有這樣的認識。

華皇從來都認為,伊藤博文是一個政治家,而且是亞洲這個時代,最厲害,最出色的政治家。

德皇威廉一世立刻派人招來俾斯麥,詢問對日本和華國的外交策略,這些事情,威廉一世通常都會支援俾斯麥的看法。

俾斯麥在來之前,已經聽說伊藤博文去找過德皇的事情,同時判斷出,德皇應該私下已經收了日本的好處。

其實,俾斯麥早就設想過日本和華國,德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姿態。

雖然德國在亞洲並沒有勢力,華國成立之後,取消了所有原先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也觸犯了德國的利益,但是考慮到如果華國被英法剋制,英國在亞洲的利益將繼續膨脹,所有,對於俾斯麥來說,這也的確是一個難題。

德皇和俾斯麥兩個人之前雖然沒有認真討論過對華國的外交問題,但是整個歐洲列強的主流觀點,都是不能讓華國起來。

也許,最綏靖的就是英國人,可偏偏現在華國的對手就是英國人。

“陛下。”俾斯麥接到召喚,不敢耽擱,半個小時之內便趕到了皇宮。

德皇威廉一世,一直在大廳沒有走開過,指了指沙發,“宰相先生,坐下說吧,相信你應該已經知道我有什麼事情要詢問你。”

“是的,陛下大概是要問我對華國和日本的外交政策,我想,我們最好是置身事外為妙,本來我們在亞洲就沒有勢力範圍,這兩個國家不管誰起來,誰被打下去,對於德國來說,都沒有多少好處,不介入,反而將來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因為他們很有可能向我們購買裝備,一旦介入,很有可能得罪華皇,也得罪日本天皇,還會得罪英法。”俾斯麥簡明扼要的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德皇威廉一世點點頭,以他對俾斯麥的瞭解,其實在俾斯麥來之前,他就大概想到了俾斯麥可能會這樣回答,德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