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866年春末,絕大多數重要邦國都開始反對普魯士以武力重組邦聯的努力。普魯士內閣始終認為只有靠以軍事為首的硬實力才能使德意志統一。而與此相反的是,法蘭克福議會中的自由派卻篤信統一仍可由各方坐下來商議來實現。
雖然不少德意志邦國最初偏向奧地利,但在面對普軍時它們卻都採取守勢,沒能對普軍作多少有效抵抗。實際援助奧地利的只有薩克森。
法國曾對奧地利承諾會適時給予某種形式的幫助,但事實上,法國的幫助不僅太晚,且力度也非常有限。使局勢對奧地利更為不利的,是奧南部邊境上義大利的進犯,奧地利不得不抽調兵力趕往威內託至亞得里亞海,與義大利爆發第三次義大利獨立戰爭。在普魯士方面,透過克尼格雷茨戰役,普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要阻止俄國介入衝突去支援奧地利,能否快速停戰就顯得非常關鍵。
普魯士透過戰爭,相繼吞併了漢諾威、黑森…卡塞爾市、拿騷公國和法蘭克福。黑森大公國失去了部分領地,但尚未喪失主權。美因河以南的三邦(巴登、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各自與普魯士簽訂條約,支付賠款,同時被納入普魯士的勢力範圍。普魯士將勢力範圍組建北德意志邦聯,並將奧地利及其盟邦排除在外。
從此,奧地利再也無法繼續影響德意志諸邦,轉而將注意力投向巴爾幹。
1867年,奧地利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與匈牙利達成一致,給予匈牙利王室同等地位與一定自治權之後,建立起共主邦聯形式的奧匈帝國。
奧地利與普魯士簽訂《布拉格條約》,象徵普奧戰爭結束。條約中對奧地利算是給予寬大處理,奧地利也大幅度調整其與新生的義大利之間的關係。雖然奧軍在戰場上大勝意軍,但基於普意戰前達成的承諾,條約規定奧地利將威內託割讓予義大利。
實際操作中,奧地利先將威內託讓給法國,然後由法國轉交給義大利。法國對奧地利的遭遇表示同情,加上普魯士全盤否認戰前作出的承諾(1865年9月在比亞里茨的一次會議上,俾斯麥曾經向拿破崙三世明言,法國若能在普奧戰爭期間保持中立,那作為回報,普魯士會默許法國吞併普法兩國之間比利時和盧森堡的部分領土),導致了對普魯士的反感態度在法國蔓延。
奧地利戰敗後,北德意志邦聯擁有自己的憲法、國旗和政府行政機構。普魯士透過軍事打擊制服了奧地利,儘管如此,雖說這樣一來奧地利對諸邦的影響是去除了,但同時也無可挽回地造成了泛德意志統一勢力的分裂。大多數德意志邦國對普魯士的強權政治開始持反感態度。
截至1870年,歐洲政界普遍從普奧戰爭中得出了三點教訓:首先,舊有的聯盟和1815年劃分的勢力範圍很脆弱,一個強大的邦國憑藉自身的軍事實力就能發起挑戰;其次,透過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製造出使對方倍感不利的氛圍,引誘對方率先宣戰,然後便以外部侵略的受害者身份,謀求聯盟其他諸邦的幫助,合力對付對手;最後,普魯士的軍事實力已經遠超奧地利,各邦普遍承認只有普魯士才能保護它們免受外部勢力的干涉或威脅。
在1866年,絕大部分的中等規模邦國都還抵制普魯士;可到了1870年,這些邦國不是被強迫,就是被哄騙著加入普魯士主導的協防聯盟。一旦歐洲外部勢力對聯盟中某邦宣戰,所有其他成員都將協助組織防禦。經這一手對歐洲事務的巧妙操縱之後,俾斯麥製造出了對法國十分不利的局面,接下來法國成了德意志眼中的侵略者,而普魯士儼然扮演德意志權利與自由的捍衛者角色。
“俾斯麥的手段真的很厲害。”潔格格由衷的讚歎道,並且有些擔心,“那陛下能應對這麼強大的政治家嗎?”
【1345 德國的民族意識】
“我也不知道。”華皇鬆開了潔格格的手,伸了一個懶腰,“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國家正在逐漸強大,個人的能力再強,也要國運支撐,現在華國很旺!”
華皇的這番話,既是在對潔格格說,更像是在為他自己打氣,他別說是跟俾斯麥比,就是李鴻章,他也並不認為自己能比李鴻章的能力強,甚至是卡特麗娜卡芙公主,葉卡婕琳娜克里莫娃,凱瑟琳,這些顯露了實力的新生代,華皇都不覺得自己比她們強在哪裡。
華皇唯一有點自信的就是自己超越了一個半世紀的見識。
華皇不信任任何的人,和任何的體系,只相信國運。
“嗯,華國的國運很昌旺,在華夏的歷史上,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