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從來就沒有達成過真正的地區霸權或者全球霸權,至少在歐洲並不是一家獨大。
英國在美洲同時也存在西班牙和法國這兩個老對手,在1850年前,這兩家在美洲都擁有大片的殖民地。
換句話說,歐洲哪一個列強都騰不出手來,他們都很強大,但是幾個強國擺在一起的局面,就是全部抵消,所以,要想出一個世界霸權,只有美國和華國,這是華皇從1870年開始,就想明白了的問題。
德國統一之後,歐洲就愈發成為英國的戰略重心。
1812年英國對美國的戰爭或者說第二次獨立戰爭,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對於加拿大的覬覦之心引起的。並不是英國要把美國怎麼樣,英國人自己也知道已經無法控制美國了。
1812年6月18日,詹姆斯麥迪遜總統向國會發表演講後,國會投票宣戰。當時宣戰的理由有三個,主要是英國侵犯了美國的主權,同時不尊重美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的中立地位,拒絕移交之前在巴黎達成的協議中同意移交的西部地區軍事要塞,並且武裝印地安人,威脅美國的西部邊陲,還有皇家海軍攔截美國商船並且強徵美國海員入伍。這幾項政策實際上來說都是英國對於拿破崙戰爭的附帶政策,首要的目標並不是美國。
當時英國人對美國提出的抗議是有很大的讓步意願的,當時英國議會投票的結果是對美國進行讓步並避免戰爭,把重心放在拿破崙身上。
然而為時已晚,美國已經決定對英國宣戰。
所以說,1812年戰爭並不是英國對美國的武力遏制戰爭,而在1812年戰爭之後,英國基本就放棄了武力遏制美國的想法。
相比而言,在1812年左右英國最大的威脅不是美國而是拿破崙,在1820…40年代英國更警惕的是歐洲大陸的革命風潮,還有在亞洲包括印度和中國的殖民體系建設,1850…60年代對英國最大的威脅則是拿破崙三世,同時還有直接威脅到英國殖民體系的印度殖民地大起義,接著是同沙爾的克里米亞戰爭。
英國本身人口、地理優勢都比不上美國,美國幾乎是放大版的英國,而英國為了保護本土產業,不可能放開膀子發展殖民地,反而會打壓殖民地的製造業,本來規模就小,又不能利用好殖民地,自然總量拼不過美國。
美國幾次分裂的機會和可能性都沒被英國抓住。美墨戰爭不幫明顯弱勢的墨西哥,德克薩斯和加利福尼亞加入美國不阻撓,南北戰爭又沒武力援助弱勢的南方。
沒有這種實質上的分裂,美帝是不會疲軟的,美帝甚至不需要攫取海外殖民地,只要繼續西進運動就能達到殖民地的效果。
而美國本身又地大物博,英國其實被美國反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戰二戰,如果二戰不是德國跳出來挑釁,搞不好美國就要啟用紅色方案搶奪加拿大親自武力瓦解英國了,不過英國海軍實力之強有目共睹,如果打成了大西洋靜坐戰,估計英國解體效果就沒有美國設計得這麼好了。
華皇把一切都看的很明白,但是具體操作起來,就不像是他想的那樣簡單了。
因此,荷蘭這個想和平,想透過貿易重振雄風的老牌強國和華國這個新近冒出來,努力追趕,努力崛起的新貴,有太多的利益共同點了。
荷蘭的國會大廈有三個入口和四座大門。騎士廳左右兩側的建築物曾經是總督的住所,而則是議會的上議院和下議院。
這座建築物極其具有吸引力,因為荷蘭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都是以此為背景的。
騎士廳下的接待廳常年進行展覽。其中包括國會大廈的模型、展示低地國家在過去12個世紀的政治歷史年代表,以及許多騎士的墓碑。這些墓碑是在國會大廈以前的小教堂拆毀時發現的。
“陛下,這是梅斯達全景畫,這幅歐洲最大的圓形油畫讓人看到大海、廣闊的海灘、荷蘭的沙丘以及席凡寧根風景如畫的漁村。”威廉三世親自向華皇介紹道。
萌總裁點頭道:“這的確是令人難忘的時空體驗;壯觀的景象彷彿成為現實。藝術家們是偉大的。”
潔格格和卡特麗娜卡芙公主,李泰熙,凱瑟琳等人也興致勃勃的跟著看油畫,埃瑪王后會一點英語,不過不是很流利,一邊給華皇的幾個女眷講解,一邊聽華皇用流利的英語和威廉三世交談,暗暗納罕,不停的偷看華皇,似乎對華皇陛下很感興趣。
【1338 糧食儲備的戰略意義】
這次的宴會進行的很愉快,主要因為荷蘭國王威廉三世聽說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