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則、物質的不同屬性及其相互關係的反映,大腦以特定組成的物質結構而具有了思維功能。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人智力的發展受到社會生產勞動和文化活動的影響,人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認知能力不斷提高,而人複雜的大腦結構也不能簡單地被認為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如果要對生物進化進行完整地表述,生物進化應該是適應環境變化和自然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生命出現的那一天起,它就具有求生存求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需求表現為生物與環境作用不斷演進的過程。這是一個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世界,變化是物質的本質特徵,任何生物都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之中,生物形態變化的趨勢總是與環境的變化相吻合。自然界生物的進化首先是生物體自身機能的發展和完善,而自然選擇是在生物適應環境基礎上的選擇,沒有物種的自我完善,進化是不可能實現的。
新的進化理論與傳統的相比不同在於,在傳統的進化理論裡,環境對生物進化的影響不是直接的,而是透過偶然性變異和自然選擇的結合,這樣生命的進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不確定的基礎之上的。而在新的進化理論裡,生物進化表現為適應性變化,這就是說生物的存在形態與環境狀況之間有著緊密的關聯。同時,生物進化不是孤立發生的,生命及其存在體系都在不斷發展變化。
從新的進化觀念出發,我們發現需要重新去認識一些有關生存的基本問題。基於新的進化理論,生存的核心問題是生物體與環境的關係問題,生物進化是生物與環境作用並適應環境的結果,這是生命能夠不斷發展的本質原因。從生物體與環境關係來看生存問題,生存就不再是抽象的,我們可以以此研究生命的屬性和影響生命發展的各種因素。
第四章 人類是如何進化的
人是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自古以來已爭論了很久。到了近代,由於人類對宇宙以及物質結構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理性對待有關人類起源問題。
從前面的的論述可以知道,在宇宙演化的各個階段,各種物質結構演化表現出一種相同的動態特徵,人這種生命形式的出現同樣體現了宇宙物質結構及其作用關係發展的一種趨勢。人有認知世界的能力,人類有今天的文明,這些是生物體與環境中各種存在相互作用並且不斷演變的一種結果。
從人的存在狀態看,人的各種生存表現都可以追溯到其自然的本源,人及其社會屬性是在一般生物的自然屬性基礎上的發展和延續。諸如人的屬性、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這一切實際上是由宇宙物質演化規律所決定的。
說到人類的出現,大家知道人是由靈長類動物進化而來的。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種類的動物,而只有靈長類動物進化到現代人類。
自地球上有了生命以來,生物進化每時每刻都在進行,每種生物結構都會隨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只不過有的生物進化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在生態體系中,各種生物的存在相互影響,靈長類動物的進化受到其它生物存在和發展的影響。
為什麼靈長類動物的進化速度快於其它生物,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靈長類動物的屬性以及這種動物與環境的關係方面進行研究,即靈長類動物的生物結構、生活習性以及在生態體系中所處的位置,透過這些來探討靈長類動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如何演化的。
透過研究可以發現,由一般靈長類進化到人有靈長類自身屬性和外在環境兩方面原因。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靈長類動物的習性。許多靈長類屬於雜食類的動物,手足功能差異明顯,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在自然界它們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同時,它們有很強的對氣候和地理適應性,在森林、平原、丘陵地帶都能生存,這些使得它們和自然界之間有著更加複雜的關係。此外,靈長類動物通常以群體的形式生活,不同的個體之間有著複雜的關係,這些對於促進靈長類智力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靈長類特定的生理結構和生活習性為其向人類進化提供了內在條件,而其它種類動物沿著另外的路線進行進化,這使得它們的進化沒有像靈長類動物那樣迅速。
另一方面,環境的變化對靈長類的進化程序也產生很大影響。在靈長類進化過程中,由於氣候和食物結構的變化,有一部分靈長類需要離開森林,去逐步適應地面上的生活。在新的環境下,這部分靈長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如群體採食和狩獵,站立行走,手足分工,學會使用工具等,而這樣的生存活動促使靈長類在生理和心理上產生變化,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