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苦,而與苦相對應的情感表現是快樂。對於生命的存在,如果生存過程中只有苦的滋味,那麼,生命的存在就沒有理由,或者說沒有生存下去的動力。對於那些具有生存意識的生命來說,它們有必要對有關自身存在和生命延續的事物表示出意願和要求,生存是一個期待和努力的過程,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生存和發展完滿的實現。
生物的活動是有目的的,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要,當這樣的需要獲得滿足的時候生物會對此時的狀態做出反應。對於一般動物,它們的快樂是得到物慾、*、權欲等的滿足,從本質上說是生存和發展得到實現,這也是生物與環境作用關係結果的一種體現。對人而言,人在此基礎上又有對知欲、榮譽滿足的需要,生物的存在和發展狀況決定了其行為就是追求這些欲求的滿足。
談到快樂,首先看看生活中都有一些什麼樣的事讓人感到快樂。快樂是一種人的慾望得到滿足時的感覺,如人享用一頓美餐,遊山玩水,能和所愛的人在一起等等。快樂是從苦中的解脫,一個人苦讀十幾年書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或是忙碌一年得到豐厚的物質回報;或是經過長期鑽研在某領域有了進展和突破。快樂也可以從與他人的比較中得到,一個人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人強,看到自己的競爭對手遇到麻煩和處於困境,這時人的心理壓力減輕,因此,別人的愚蠢、出洋相、甚至落難有時也是令人愉快的。
快樂,實際上也是人與環境作用結果的一種體現,是人對於自身處於一種較好的生存狀態的心理反應,表現為生存壓力的暫時釋放。仔細分析一下快樂的原因,不論何種快樂,都表現為一種心理緊張和壓抑的緩解。富裕意味著可以不再為生計擔憂,考上大學意味著一個階段性苦難的結束,獲得愛情表示可以不再為愛而苦苦相思,競爭中的優勢可減緩自身的心理壓力。如果從苦來理解快樂,快樂就是沒有勞苦,沒有壓力,沒有憂愁,沒有麻煩。快樂和痛苦一樣,都是由感官到心靈對生存狀態的生物性的反應。
人類的生存活動就是追求快樂的活動,人們追求富裕、健康、安寧、榮譽,因為這些能夠給人帶來快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得到不斷實現,這些都是人類對於美好生活的憧憬並且為之努力的結果。快樂是人的一種存在形態的表現,它給人以未來的希望和生活的信心。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在追求快樂,但要獲得快樂並非易事,任何東西的得到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就人的本性而言,人需要名利權等這些東西,然而取得這些東西卻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為此人要犧牲享樂,克服惰性,同時也要付出精神的和身體的代價。樂總是與苦相生相伴、形影不離,樂極生悲,苦盡甘來,這些是人類的生存經驗,苦樂就是這樣在人生中轉換。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人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持之以恆的努力,輕輕鬆鬆是不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的。
同時,快樂對人是很吝嗇的,它來的不易,去的也快,但人卻願意為不多的快樂去奔波勞累,因為人除了追求快樂之外別無選擇,這便是人生存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辛辛苦苦地工作,想得到快樂的補償,對於一個發明家,他的每項成果的背後不知包涵了多少艱辛和失敗;對於一個運動員,他的每塊獎牌的背後不知凝聚了多少淚水和汗水;而更多的是那些一生勤勤懇懇卻又默默無聞的人,人付出的努力和最終的得到之間存在很大的反差。人的本性是這樣的,總以為自己可以得到快樂,並且始終在期待著,有了對快樂的期待人就不那麼介意種種屈辱和磨難,人願意去淡化心中憂鬱和不快來強化那僅有的快樂。人性,它的存在形式表現為符合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追逐快樂的天性便是這種表現的體現。
快樂有這樣兩個特點:一是短暫性,二是相對性。人良好的感覺是不會持續很久的,快樂是生存壓力的釋放,這種釋放不會持續很長時間。從生物與環境的關係來看,環境在不斷變化,這就決定了生命與環境相契合的狀況不會是穩定的。在現實生活中就表現為人在得到某種滿足之後又會有新的期待,人不可能總為一件事高興,快樂會隨時間漸漸淡化,隨後人又要面對不斷變化和充滿競爭的世界。另外,快樂也是相對的,人的經濟狀況,地位的高低,學識的深淺,這些都會使人對快樂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在這個世界上,不滿意的有窮人,也有富人;有平民,也有權貴,快樂常與人期待的結果有關,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境遇能夠有所改善和好轉,當人的期待與現實吻合時,人便會快樂。
從快樂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