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情感的存在依從於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是在情感的調節下實現的。情感對人的生存有這樣的意義:人的生存需要目的,人所做的一切究竟為了什麼,說到底人活著不過是為了多一些快樂少一些痛苦,而苦與樂都屬於感覺的範疇。或者說,豐富的情感是生命的存在所必需的,人之所以要有所追求和作為,是因為覺得值得那樣去做,而所謂值得不過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而已。
人的生存其實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情感反映了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如果一個人能從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角度來看人的情感,也許他就能夠比較客觀地面對人世間的悲喜苦樂。情感是一種生物屬性,苦樂的感覺指導和調節人的行為,目的是要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生存狀態。
生活,也許人們會有很多想象,或者有著各種寄託,而其實質只不過是一場苦樂的體驗,而這些體驗是人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對於情感,人要有客觀的認識和理解,人認識情感產生的原因,瞭解其在生命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這樣,人能夠理解自己為何快樂、為何痛苦,有了對苦樂深層的認識,人就會對人生的得失、以及因得失產生的喜怒哀樂多一分坦然。
第十一章 人與欲的關係
欲,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不是一個好的字眼,因為它總讓人聯想到發生在人世間的種種罪惡。
那麼,人為什麼會對欲有這樣的看法呢?其實,欲是生物的一種自然屬性,其本身無所謂善惡,人對欲求的誤解源於對人的存在狀態的錯誤認識。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裡,人被視為是神而不是自然的造物,在這種觀念下,人,一開始就是人,而不是從單細胞生物、爬行動物、靈長類動物這樣逐步進化而來的。由於人不是自然的造物,因此欲求在生命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就不能被認識到,人不能將欲求這種生物屬性和生命發展聯絡起來,而只能看到欲求帶給人類的紛爭和*,將其視為萬惡之源,並加以抑制和否定。
因此,對於欲求有怎樣的認識,關鍵在於我們是從什麼樣的角度去看待它。
現在,隨著人對生命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對於欲求的認識也逐漸發生改變,人們能夠更加客觀地評價欲求在生存中的作用。
欲求是一種生物屬性,它與生命的存在和發展有緊密關聯。生物從低階到高階、從一般動物到人類的演化,以及人類的不斷發展,這是由於有欲求這種生物屬性的存在。可以這樣說,沒有欲求就沒有生命的存在,也就談不上生命的進化和發展。
人是自然的造物,欲求是人的自然屬性,這種屬性在人類發展過程中起到其相應的作用。對於人而言,人和其它生物一樣具有欲求,欲求對人和對其它動物所起的基本作用是一樣的。因為欲求的存在,個體的行為都是為了追求自身欲求的滿足,欲求是人行為的基礎,在欲求的驅動下人表現出各種行為。從遺傳上講,人的欲求是由人的遺傳基因決定的,不同的欲求有不同的生物分子表現形式,它們是在生命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
從生物的角度來看人,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到欲的驅使,欲不是人自己想有的或要有的,它是生命的一種基本屬性,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欲求。
人由一般動物進化而來,人性是在一般生物性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形成的,同時,人的欲求又有不同於一般生物的表現形式,這和人所處的生命發展階段有關。人有物慾、*、權欲、知欲等等,這些在人的生物體內有著特定的物質結構表達方式,人透過這些欲求來實現其生存和發展,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在人慾求作用下人和環境關係的表現。
生命處在一個進化的趨勢中,進化是生物透過內在需求(欲求)與環境中各種存在相互作用中過程實現的。在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人去改造自然是因為人可以透過這種改造來滿足自身的需要,改善自己的生存條件,這時欲求作為推動人類發展的內在動力。
從人的欲求表現形式看,人有物慾、*、權欲和知欲等等,但不論人是對物質、情愛、權力的追求,還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活動,其實這些最終都可還原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就是人作用於環境,而環境影響著人。追求欲求的滿足作為生物體的一種生存體驗,這樣的體驗會影響到生物的存在形態,生物體透過內在結構調整來適應新的變化。
對於人類社會而言,社會結構與人追求欲求滿足的活動有關。人類社會是一般生物相互關係的發展,人透過生物性的欲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