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生命的發展在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不同生物個體的相互關係上,透過性這種屬性的存在,不同個體結成一定的關係,並在這樣的關係基礎上相互作用,這樣的作用會對生物的存在形態和發展產生影響。
另外,我們再來看一下性的產生和發展過程。
根據生物進化理論,生物的性特徵是在生物進化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在地球上,最初的生命並沒有雌雄之分,包括現在的一些低階生物也沒有性別特徵,它們的繁衍為無性或單性繁殖。對於單細胞生物,其繁衍過程是一個細胞分裂成兩個,兩個變成四個,只要有足夠的養分和適宜的環境條件,這種分裂會無限進行下去。在地球上,許多生物都可靠著無性生殖來繁殖,無性繁殖在植物界較為常見,許多植物的莖、枝都可以用來繁育後代,而有些低等動物也能進行無性繁殖,如海綿體和海葵可透過芽來產生後代。
性最初應該表現為異體細胞的融合,因異體細胞融合而產生遺傳資訊的交換,這種交換不是盲目性的,而是為了達成對環境更好的適應性,其中隱含著複雜的作用力關聯形式。在隨後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這種異體結合的方式不斷得到完善,逐漸發展為具有雌雄特徵的個體,演化為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性。這裡可以這樣認為,性這種繁衍方式不是一種絕對的遺傳形式,它因生物發展需要而產生,性是不同個體之間透過遺傳資訊交換來對後代的性狀產生影響,這樣的繁衍方式比無性繁殖更有利於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觀察一下一些以初級生命形式存在的生物,或許有助於對性這種現象產生的研究和認識。地球上有一些被稱為原生動物的生物,它們非常小,一般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這種生物具有動植物兩重屬性,它們主要生活在水體或生物的機體裡,依靠水或機體內的養分生存。有些原生生物的繁衍方式非常奇特,這種生物的個體並無明顯的性別特徵,但它們是透過異體的配對來達到繁衍的目的。這些微小生物的個體在液體中游動,配對是透過不同個體的隨機相遇,然後,這些異體配對後的個體又分裂出新的個體,這種新的個體會顯示出新的特徵。同時,這種配對也並不是任意兩個個體相遇都會產生結合,而是相互間存在著選擇關係,儘管人們尚不清楚選擇的機理和依據是什麼。
所以,我們可以做這樣的推測,由於配對的目的是為了達到遺傳資訊的重新組合和傳遞,所以選擇可以被認為是對遺傳資訊的最佳化,以達到能夠獲得更好的適應環境的生物性狀。
對於自然界的生物,它們的進化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器官組織、神經組織、繁衍方式等等。在這其中,性的出現是出於生物適應環境和發展的需要,它標誌著生物的進化步入了一個更高階階段,性的存在對於生物的進化有著明顯不同的意義,它大大提高了生物進化的效率。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性就是不同性狀個體之間的配對,性最初的表現和特徵就是異體細胞的相互融合,透過融合達到遺傳資訊的重新組合和最佳化,從而產生出新的個體。雌雄配對是不同個體之間生物資訊的對比和交換,雌雄個體之間透過相互選擇來達到物種進化的目的。生物的性別特徵是在進化過程中逐步顯現的,同時與性別有關的器官也逐漸發展和完善起來。
在自然界,各種生物的受精方式是不一樣的,許多植物是透過花粉傳遞達到受精目的的,植物的花一般都分為雌蕊和雄蕊,花粉藉助某些昆蟲、動物、或者風力進行傳遞;而低階的水棲動物(如魚類),其成熟的精子與卵子直接排入水中,而使其在偶然的機會中相遇。對於大多數脊椎動物,它們都有尋找和選擇*物件的過程,*是雄性精液進入雌性*,從而使卵子受精,生物的受精方式與生存形態和進化程度有關。儘管各種生物交換遺傳資訊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性的本質作用是一樣的,即透過不同個體的配對以獲得更好遺傳性狀,這樣有利於生物適應環境和物種的發展。
生物在不同的進化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生殖特性。一般地講,低階生物可以在無性狀態下繁殖,而高階生物在自然界中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微生物透過細胞分裂來繁殖,植物可以透過扦插、嫁接成活,這些都屬於無性繁殖。動物處於生物發展較高階的階段,絕大多數動物具有雌雄之分,雌雄是不同的個體,各自在自然界完成它們的生長、成熟過程,在這之後,每個個體都需要去尋找它的另一半,雌雄個體透過*和生育來履行其繁衍後代的使命。
動物的繁衍過程是很複雜的,首先能參與繁殖後代的個體是那些在自然環境中透過競爭生存下來的個體,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