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內容也肯定蒼白無力,令聽者不甚明瞭。毛澤東的語言藝術,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自少年時開始積累的古文功底。資料顯示,毛澤東八歲的時候就被送入私塾,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少年時的毛澤東對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如飢似渴地學習孔、孟、程、朱的儒家學說,學習曾國藩倡導的讀書、做人、居官、行軍“八本”,學習顧炎武的“經世致用”之學……,他博覽群書,鑽研文學、歷史和哲學,,並且對自然科學和佛學也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即便是在炮火連天的戰爭年代,毛澤東仍不忘擠出時間讀書學習,每次戰地轉移,他的行李常常是大箱小箱的書籍。到了晚年,他的病榻上、床頭邊也常擺滿了書籍,甚至在身體狀況不好,無法直接看書的情況下,也堅持讓工作人員唸書給他聽。應該說,毛澤東是在厚重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他吸取了古今中外語言之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每位領導者,都應學習毛澤東精神,養成愛好學習的習慣。
1.多讀書。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其實講話也是如此,讀書多的人,往往能出口成章,講得精彩;讀書少的人,或者口齒木訥,或者不著邊際,頂多是在重複堆砌一些辭藻。我們想要避免套話、虛話、官話連篇等“話”風不正的問題,就必須多讀書,注意吸取古今中外思想文化的營養,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
古人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作為領導者,固然不應追求“黃金屋”、“顏如玉”,但透過讀書,確實可以達到提高講話水平的效果,可以說,“書中自影響力,書中自有領導魅力”。古今中外偉大的政治家、演說家,無一不是博覽群書的。書裡的知識,給他們帶來智慧,讓他們才思敏捷,讓他們具備了與眾不同的素養,當然在講話時也有了與眾不同的表現。
那麼, 應怎樣讀書呢?我認為,讀書應講求方法。“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現在出版事業如此發達,每年出版的書籍有數百萬種,如果不加選擇地讀書,除了浪費時間與消磨精力,不會給人帶來多少好處。
讀書時,要根據自己的職業要求與興趣愛好,有選擇地讀,走博覽群書與精讀特定書籍相結合的路子。對於自己業務需要、興趣濃厚的書,要多讀,並儘量精讀;對於擴充知識面,與自己工作生活需要關係不大的書,要廣泛涉獵但不宜花費太多的精力與時間。
對於提高講話水平而言,讀書的內容應主要集中於自己的職務所需與興趣所在,同時也要大量閱讀一些經典理論著作,一些政治經濟方面的讀物和文史哲及社會學方面的著作。理論著作教人思考,政經讀物讓人瞭解政策與社會發展形勢,而文史哲及社會學著作則能擴大知識面,增加文學功底,增加詞彙量與語言色彩,使講話更動聽。
2.勤實踐。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人民群眾在實際工作中的發明創造,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毛澤東講話風格的形成,除了知識豐富外,離不開偉大的革命實踐。領導講話,本身就是工作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實踐的體會和感悟,那種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領導者,無論如何也講不出深受群眾歡迎的話來。所以,要提高講話水平,重要的是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和實踐觀,切實改進工作作風,積極投身工作實踐,經常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加強調查研究,總結人民群眾在改革和建設中的新做法和新經驗,從實踐和群眾中吸取營養,使我們的思想真正體現時代風貌。一句話,就是在向實踐、向群眾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十、結網(3)
3.善思考。人是思考的動物。善思考,才能出觀點、出新意。不思考,就會人云亦云,沒有真知灼見;就會老生常談,提不出新思路、新見解。懶於思考,怕動腦筋,缺乏對新事物的判斷,也不會有自己的見解,只能從檔案上複製,從上級領導報告中摘錄。照貓畫虎,層層轉述,即使有新的思想,也被這些套語所扼殺。
真正新鮮生動、富於創造性的見解,是與深入的思考、對實際生活的獨到體驗和認識分不開的。形象、有力的論述,同樣來自對事物的深刻分析和細心觀察。因此,領導幹部不僅要認真領會上級的精神,還要努力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這樣,才能富有思想性和創造性,做到厚積薄發、深入淺出。
4.常積累。講得精彩不僅僅是嘴上功夫,而且是平時積累的集中反映。因此,必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