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1 / 4)

到論證效果。

2.借史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留下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其中的歷史、文學、寓言、成語、故事、傳說等典故數不勝數。這些典故或優美感人,或樸實動聽,或言微旨遠,能給人以無限遐想,給人啟迪,發人深思。典故以其特有的生動性、趣味性和深刻性,對於論證觀點,說明道理,吸引聽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華典故雖然產生的年代比較久遠,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仍有極強的生命力,甚至還能散發出時代氣息。在過去,我國士大夫在著書立說、閒談交往中,如果不引經據典,將完全被人瞧不起,可見典故的重要性。

典故的說服力是無窮的,因為它們都是千百年來歷史證明了的事實,比如要說明“兼聽則明”的道理,還有什麼比引用唐太宗從諫如流,比唐高祖廣納眾議的典故更具說服力呢?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閉幕詞就有這麼一段:

中國古代有個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說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華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門南面有兩座大山擋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決心率領他的兒子們要用鋤頭挖去這兩座大山。有個老頭子名叫智叟的看了發笑,說是你們這樣幹未免太愚蠢了,你們父子數人要挖掉這樣兩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說: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這兩座山雖然很高,卻是不會再增高了,挖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挖不平呢?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天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揹走。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

當然,引用典故也不是毫無節制的,也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一要貼切。引用典故的目的是為了論證觀點、深化內容,所以要恰到好處,貼切自然。不能過於頻繁,更不能生搬硬套,以免東施效顰、弄巧成拙。

二要適當加工。有時在引用時可以根據講話需要,進行適當的修飾加工,或者取其某個意義,找出該典故與所論述內容的結合點,並進行必要解釋,以達到講話目的。

三要有來源。說明典故的出處,就會給人真實可靠的感覺。有時,還需對典故產生的背景作出必要交待。

3.借言

古今中外名人名言,有著較強的說服力。因為這些名言名句,或是他們生活經驗的總結,或是他們智慧靈感的閃現,往往富有哲理,發人深思。有些名言名句,不僅極具藝術價值,而且極具影響力。在講話中引用名言名句,無論是對於增強說服力,還是增加講話的感染力,都是很有幫助的。如某領導在講無私幫助的問題時,引用“送人玫瑰,手留餘香”進行論述,簡潔明瞭,說理深刻,並且給人美的感覺。有位領導同志在“企業評政府”的講話中引用了《梁史》中“屋漏在上,知之在下”這句古語,簡潔、深刻地說明了“企業評政府”、“下評上”的意義,與會者聽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運用“引言”,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儘量引用原文。如薄熙來在開展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所講黨課中有這樣一段:

怎樣看待人生?曹操講,“人生苦短,對酒當歌”。蘇東坡有句話,“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在時空兩大維度中都是非常渺小的,轉眼就過去。人生觀正確的人,一輩子可以活得很充實,很積極,可以幹出很多有意義的事。如果在人生觀問題上沒有一個合理的定位,稀裡糊塗就過去了,最後什麼也不是。

九、巧借(3)

奧斯特洛夫斯基講,“人最寶貴的是生命,這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自由和解放而鬥爭”。這段話家喻戶曉,當年所有的年輕人都抄在本子上。雷鋒有一段話,“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當時年輕人都將此奉為經典。馬克思十七歲時就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他在中學畢業論文裡寫過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