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產生感情上的共鳴或邏輯上的說服力量。所以,通俗的講話,可以補充視覺之不足。另外,通俗,不能理解為庸俗。語言通俗、表達生動,是領導講話的基本特點之一,我們必須注意這一點。八股腔調不能有,枯燥的說教不能有,語言要生動活潑,要有啟發性和吸引力。要樸素、自然,不堆砌概念,不裝腔作勢。
在這方面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歷來提倡寫文章、作報告要通俗易懂,使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他們講話的語言親切自然,生動活潑,樸實無華,說理清晰,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延安時期,毛澤東在抗大講哲學,抗大學員文化水平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沒念過幾天書。於是毛澤東就把枯燥的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深入淺出,生動活潑,形象具體。在講《矛盾論》時,為了說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這個觀點,他舉了雞蛋因得適當溫度而變化為小雞,而溫度不能使石頭變為小雞的生動例子。講《實踐論》時,他舉了一個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變革梨子,親口吃一吃。毛澤東舉這些生動的例子,讓所有的人都能聽得懂,記得住,很受歡迎。
一位領導人在講話中講道:
時下,有的同志講話不注重貼近群眾,語言艱澀,讓人難懂。大體有這麼“三故”:
1.故作斯文。
就是不分場合,不看物件,濫用文學手段,堆砌華麗辭藻,雕飾得很,修辭濫用,不倫不類,失去了平實、莊重的本色。
2.故弄玄虛。
有的講話內容,本來可以三言兩語說清楚,可有的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