隊之中。由於朝廷財政窘困,又久無大戰,再加上黨爭之亂,致使整個朝鮮軍備鬆弛。
除了激烈的黨爭之外,朝鮮還面臨著巨大的外部威脅。雖然在明朝羽翼的保護之下,但東北部逐漸崛起的女真人不時騷擾邊境,掠奪人口,而最大的威脅卻是來自南方的倭寇。倭寇對朝鮮的入侵也是由來已久,十四世紀末和十五世紀初,朝鮮曾派兵剿平了對馬島的倭寇。十六世紀初,朝鮮再次發生入侵對馬島的三浦倭亂,以及十六世紀中葉的乙卯倭變。
卻說十六世紀末期,火器已大量應用到戰爭當中。早在1274年至1281年,元朝侵倭戰爭時期,倭軍初次見識到元軍火炮的威力,從此得知世界上還有火器這種新式武器。1466年,明朝琉球人將銅火銃傳入日本。1543年,一艘葡萄牙商船因颱風誤入薩摩國南部的種子島,船上還有化名為五峰並當作翻譯的倭首汪直,他們所帶的歐洲火繩槍被領主種子島時堯發現,時堯視其為珍寶,並花重金購買了兩枝。次年,當葡萄牙商船再此來到種子島時,時堯派名匠 八板清定 向葡萄牙人學習、仿製出了日本最早的火繩槍,為紀念時堯而稱其為種子島火槍,這就是給日本戰爭史帶來巨大革命的“鐵砲”。前文中提到的火槍既是火繩槍的簡稱,這段火槍傳入日本的故事在前文也有介紹。
1545年,日本遠江的國友鍛冶(鍛冶:日本的鍛造作坊)組織了眾多技藝超群的工匠,改造了種子島火槍,製成了閉鎖螺栓,較好地解決了槍尾閉氣的問題,提高了火繩槍的威力,其口徑不變,但射程提高到100米,訓練有素計程車兵每分鐘可發射五次。不久,國友鍛冶進行批次生產,售出數百枝成品,有些海盜及走私商人乘機購買,持為劫掠兇器,我國閩浙沿海多受其害。當時,正值戚繼光抗倭,戚繼光對火繩槍的威力評價很高,認為這是殺敵最有效的兵器,並對火器戰術作了很深的研究,發展出車營、三才陣等適合發揚火器威力的部隊編制和戰法。
明嘉靖元年(1522),佛郎機銃由葡萄牙人傳入明朝(佛郎機:指當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明嘉靖三年(1524),明廷仿製成功第一批三十二門佛郎機銃,每門重約三百斤,母銃長兩尺八五,配有四個子銃。子銃相當於藥室的作用,可不用多次充填火藥,只需更換子銃就能連續發射,子銃和母銃都有準星用來調節瞄準,比火繩槍威力更大,射程更遠,但它是大口徑火槍,需三人同時操作一門,主要被明軍用於水戰。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軍在收復被倭寇及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雙嶼:位於今浙江鄞縣東南)的戰鬥中,俘獲了一些火繩槍及善於製造火繩槍的倭寇,兵仗局的馬憲、李槐等人研究並改進了倭寇的火繩槍。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他們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約萬支火繩槍,稱之為鳥銃。鳥銃的銃管前端安有準心;後部裝有照門,構成瞄準裝置;銃管較長,細長的銃管使火藥在膛內燃燒充分,彈丸出膛後初速度較大,獲得低伸彈道和較遠的射程,最遠可達120米;銃管底部用螺栓封固,便於取開擦洗槍管;底部還有引火孔與引藥鍋相連,藥池上有銅蓋,可遮擋風雨;用火繩作引火之用,發射時扣動扳機點火,提高了發射速度;火繩是一根麻繩或捻緊的布條,放在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中浸泡後晾乾,能緩慢燃燒。
明朝水軍實力在當時世界上是非常強大的,萬曆年間,僅江浙一帶的戰船型號就多達二十一種。隨著火器的大量應用,海軍戰術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俞大猷曾提出“海戰不過以大船勝小船,以大銃勝小銃;以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的戰術思想,明軍99%的水兵都使用火器,而戰船主要以福船為主,因誕生於福建沿海而得名。它高大如城,底尖上闊,首尾高昂,側有護板。福船分四層:下層裝土石壓艙,二層住士兵,三層是操船場所,上層則是作戰場所,居高臨下,弓箭火炮向下齊發,往往能克敵制勝。福船行駛全仗風勢,建材以松、杉、樟、楠木為主,共分六號,海戰中使用一號和二號。
豐臣秀吉時代,倭軍的主力艦船仍是木質為主、外罩鐵皮的安宅船,分箭船、炮船兩種。炮船一般配有四十門大筒,另配備一定數量的火槍。另外,關船也是倭軍的主力艦船之一。安宅船和關船在結構上類似,只是規模上有差別。安宅船約長20米,關船更小,而倭軍更多的則是比關船還小的小早船。
倭船比福船小得可憐,福船可以很容易地把倭船撞個稀爛,撞擊是對付倭船最有效的手段。
鮮軍(作者注:後文皆稱朝鮮軍隊為鮮軍)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