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衡制標準化。1914年2月,在他和梁士詒等人推動下,民國鑄造了統一的銀幣,這是中國走向幣制統一的第一步。這款銀元採用的是袁世凱的大人頭,因此被民間稱為 “袁大頭”。由於鑄造質量好、含銀量較高,“袁大頭”在1949年之前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硬通貨幣,甚至到了1978年前後,東南沿海的漁民仍然在用它跟境外走私集團交換緊俏的手錶、牛仔褲和雙喇叭收音機。
開始於1914年的這一輪實業投資熱,被史家認為是中國第二次工業化浪潮,它將一直持續到1924年(也有學者認為持續到了1926年)。與上一輪的洋務運動時期相比,它有明顯不同的特徵。
洋務運動是由處於衰落期的清政府自上而下發動的,它的主角是洋務派大臣以及附庸於他們的官商。其工業化的特點是對軍事工業的關注,優先發展重工業,以國營資本為主力,以創辦大型企業為主軸,到後期則把重點投注到鐵路、礦務和鋼鐵等資源性領域。洋務運動奠定了中國近代重工業的基礎。
這一輪工業化則是一次民營資本集體崛起的盛宴,它的主角是以贏利為主要動力的新興企業家。他們投資的產業主要集中於民生領域,以提供消費類商品為主,面大量廣的中小企業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在這期間,中國完成了輕工業的佈局。其中,上海是紡織、食品和機械製造的中心。在1912…1924年,上海地區出現了202家機器工廠,主要是生產針織機、小型車床和馬達、農產品加工裝置等等,廣東地區則是菸草、造紙和火柴工業的集散地。
這些產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進口替代型”。在過去的40多年裡,外國公司已經在眾多民生領域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並引發了消費的空間,民族資本正是在這一前提下,靠生產成本的低廉以及對本土市場的熟悉而逐步發展起來的。這一特徵與1978年之後中國民營公司的成長路徑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