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金陵邑”,遺址在今石頭城,即南京城西草場門至清涼門之間。這裡的“金陵”指的就是鐘山(又稱蔣山),“金”是金色,指銅的顏色,而非黃金(銅也稱“赤金”);“陵”是指的山;二者合起來就是金色的山,所以鐘山又叫做“紫金山”。“邑”在這裡應該是指“一般的城鎮”(大曰都;小曰邑)。“金陵邑”的由來是因山而立的。正如《輿地志》說:“蔣山古曰金陵山,縣之名因此山立”。
公元前222年秦滅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以金陵有天子之氣,遂改金陵為“秣陵”以貶斥之。“秣”的本義是“餵馬的谷飼料,如干草、植物、穀草等”,秦始皇認為只有咸陽才能有王者氣,“金陵”太招搖了,所以,要讓南京變成一顆任人踐踏的穀草,這就是“秣陵”的由來。
公元195年,孫策渡江佔據丹陽、江乘、胡孰、秣陵等縣。赤壁大戰前夕,諸葛亮出使江東,與孫權共商破曹大計,途經秣陵縣時,特地騎馬到石頭山觀察山川形勢。他看到以鐘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一般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濱,於是發出了“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論斷。公元211年,孫權聽從謀士張紘之言,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這就是建業的由來。
次年,在清涼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頭城(今南京城西草場門至清涼門之間),這就是“石頭城”的由來。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是為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是為南京為國都之始。
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這就是“建鄴”的由來)
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這就是“建康”的由來)
琅玡王司馬睿南渡,以建康為根基。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稱帝,是為宋武帝,宋立國,都建康。公元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是為齊高帝,齊立國,都建康。公元502年,蕭衍代齊稱帝,是為梁武帝,梁立國,都建康。公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是為陳武帝,陳立國,都建康。
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這是“六朝古都”的由來)
公元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下令蕩平建康城,以石頭城為蔣州治所,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蔣州和丹陽就是這麼來的)
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相繼採取抑制南京的策略,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
五代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這是江寧的由來)
公元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這是升州的由來)
公元1127年,宋高宗即位,接受主戰派人士李綱的建議,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為行在。1137年,在主戰派岳飛等人的堅持下,宋高宗再次返回行都建康。1138年,宋高宗以建都當“修德行而不在於擇險要之地”為名,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為陪都。
公元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路。1329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陪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這是“南京”的由來)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升北平為北京,以為陪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陪都。1644年,崇禎帝吊死煤山。北京陷。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公元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1649年,清設兩江總督於江寧。
公元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這是天京的由來)
公元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首都。不久袁世凱竊據大總統之位。1927年,北伐軍克南京。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毛在百萬雄獅過大江後寫下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