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許多中國人過去在飯館吃菜總是剩下許多,但從來不打包。我們習慣這樣了,也沒有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好之處。但出國後發現,在美國吃菜總覺得不夠,恨不得把盤子都吃掉。回國之後就會感到,原來我們總是剩菜是不對的。 另外,媒體渠道的多樣化也增加了人們認識國家的途徑。媒體內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控制,但人們至少可以看到更多種類的資訊。比如,過去你不能想象我們在第二天就可以透過本地媒體瞭解港臺的訊息。網際網路的強力滲透使普通人都能接觸到,從網上,你可以方便迅速地跳出中國看中國。 以上兩種途徑使人們的認識方式增加了,認識水平提高了。人們能夠把中國放在國際社會中、放在多元文化裡考察。以前,人們下意識地認為中國的東西就是好的。現在則會思考,會反思。以前,中國在人們眼中是文化影像,現在中國在人們的眼中更實際了。中國人實事求是的精神增加了。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我在國外工作了很長時間,也是在到國外後才真正認識美國。你呆在一個環境中,不一定能全面地看清楚這個環境。離開這個環境,站在國外的立場看自己的國家,才會有一些更全面、更透徹的認識。自己的意識和價值觀會受到挑戰,你會有新的認識。 袁嶽(Victor Yuan): 中國政府領導人經常會對來訪的美國政治家說,你們最好來中國看一看。這會促進真正的相互瞭解,我對此深有體會。2000年,我受國際訪問專案(International Visitor Program)之邀前往美國。在一個月中,我接觸了美國的中學生、環保組織、律師事務所和加州議員辦公室等等。在這一個月的訪問中,我對美國的瞭解程度超過了過去30次我對美國進行商務訪問的瞭解。這種參與式的訪問是最能夠促進溝通的。 中國為國外提供的這種參與式訪問的機會還需要增加。有一項調查表明,差不多1/3的美國人認為中國還在搞“文化大革命”。這種情況說明,中國需要一些比較全面的、讓外部瞭解中國的機會。應該鼓勵進行更多的民間的、多元化的交流。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對。美國高階官員來中國訪問時,中國政府通常把他們請到最豪華的賓館,吃最好的飯菜。在他們回美國後,對中國的印象是不真實的。他們沒有接觸到真正的中國。我個人的意見是他們應更多接觸到真正的普通百姓。應該到普通人家裡吃一頓水餃,應該打一次計程車和司機聊一會兒,應該到校園裡和中學生聊一會兒。這種交流會非常有利於參眾議員對中國的瞭解,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這種交流。交流基本上還是在政府組織之間進行的。官方和民間的交流應該更多一些。只要美國人到普通人家裡吃住,一般來說,他們對中國的印象都會很好,他們不會因為粗茶淡飯而責怪,反而會覺得他們被當成了真正的朋友,也滿足了他們對一個真實生活中的中國人的瞭解的好奇。  '返回目錄'  。 最好的txt下載網
留學會改變單一的文化執著感
David J�Firestein(方大為): 1989年,我有一學期的時間在北大學習漢語。當時,我是喬治城大學的學生,學國際關係。當時要選一門外語,因為我對中國有強烈的興趣,所以選修了漢語。剛好有一個交換學生的國際專案,我就來北京大學了。那是我第一次到中國居住。在我來之前,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都是表面的。剛到北大的時候,我就很想充分利用這段寶貴的時間來認識這個國家。1月份,春節之前,我就到了。我住在勺園4號樓。從到北大的第一分鐘起,我就非常願意頂著寒風在外面走。不過北京真的冷啊!這是我對北京的第一感覺。第二天一早,我就在太陽之下看校園。那天,我在圖書館與一些中國學生聊天。從第一天開始就跟中國學生交換了想法,瞭解他們的生活。我覺得,那段經歷在我的人生中是不可缺少的,有非常大的價值。留學要儘量學好所在國家的語言和文化。上課時可以學習語言知識,而課外對社會文化的瞭解同樣是很重要的。那時,我每天都騎腳踏車,坐公共汽車,找到機會就跟中國同學聊天。那時,中國學生對美國學生的熱情很高。只要碰到人就可以聊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我知道了許多東西。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是飲食文化。我經常與中國同學去吃水餃、中國菜,還看名勝古蹟。這個過程對我真的非常寶貴。 在我的觀察和分析中,中國留學生到美國的經歷可能有些不一樣。雖然在美國有20萬中國留學生,他們學習都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