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是。這塊磚竟然只是塊半截的磚頭,通體漆黑,質地細密,掂在手上很有份量。
大牙驚訝的張大了嘴,直接從我的手上接了過去,在手上掂量了幾下,又遞給了柳葉。
我則如法炮製,很快的又把第五道與第六道橫線中間的丁磚給摳了出來,就在最後一塊磚剛剛被摳出來後,腳下的地面就開始震動起來,本來我們就猶如驚弓之鳥,膽戰心驚,一見腳底下都開始晃起來了,也顧不上別的了,撒腿就往門口跑。
還沒等我們跑到門口,地面突然又平靜了,我心裡有些納悶,就回頭張望了幾眼,就見中心處卦象的位置竟然升起一根石柱。
石柱也就一米來高,粗細和臉盆差不多大。柱頭是隻圓雕的神鵲,朝天直立,身子上揚,單隻腳踩著地,另一隻爪子蜷在身後,拍打著翅膀,好像隨時都要騰空而起似的,而背上卻放著一隻盒子。
我一下了就愣住了,見也沒有什麼危險了,就又掉回頭。屏氣凝神的走了回去,走到近前時,輕輕的用匕首挑了挑那隻箱子,也沒見到有什麼機關暗箭,就一伸手,把盒子直接取了下來。
盒子有保齡球大小,大體外觀近似於球形的,都是用石條拼疊鑲嵌而成的,一根根石條縱橫交錯,參差不齊,每根石條的粗細都是一模一樣,稜角分明,打磨的光滑如鏡,石條與石條連線十分緊密,連頭髮絲都插不進去,一看這工藝絕對是鬼斧神工之作。
這隻盒子在我們的手上傳了一圈,最後又傳到了我的手上,誰都擺弄了一陣,但是誰也沒弄明白這東西該如何開啟。
我覺得有些眼熟,但是一時半會又想不起來在哪裡見過,用手隨便的擺弄了幾下,石條也不知道是如何連線的,分外牢固。十分結實,根本就沒法活動。
大牙見我擺弄了半天,衝我一呲牙:“來亮,這盒子不會是用大理石膠粘的吧?可真挺結實,也沉實,要不咱們切開看看?”
柳葉皺著眉頭瞅了瞅大牙:“我看不會,這石盒子不應該是現代的工藝品,哪有什麼大理石膠啊!”
我翻來覆去的看了半天,挨個石條都左右晃了半天,也沒見有能動彈的,一時也沒了主意。
大牙指著這盒子罵罵咧咧道:“要我看。也備不住是古人閒的無聊,隨便整堆石條給粘在一起了,就當成了寶貝。其實有啥可顯擺的,換到現在,整點大理石膠一粘不就完事了嘛,說白了,就是那陣子科技不發達,就像當年的一個破腳踏車都讓浦儀樂翻了天一樣,時代不一樣,快樂也不一樣。”
大牙的這種看法,柳葉明顯不認同,柳葉堅持自己的立場,認為這二十四根石條縱橫交錯,拼接嚴密,瞅著就不像是普通的東西,肯定是有方法可以開啟,只不過我們現在還沒找到方法而矣。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突然間就想到一件事,一拍大腿,瞪著眼睛盯著柳葉問:“你剛才說什麼?多少根?”
柳葉顯然不明白我為啥這麼激動,愣眉愣眼的看了看我,告訴我是二十四根!
果不其然,真的是二十四根!
我興奮的直拍大腿,接過這盒子又再次看了看,沒錯,真是二十四根,我看了看一旁的柳葉和大牙,指著這盒子告訴他們,這盒子我知道是啥名堂了!這盒子的確是根據一種特殊的機關鎖設計而成的,機關鎖的名字叫“二十四羅漢轉心鎖”!而這盒子自然也就是“二十四羅漢轉心盒”了。
這種盒子是用二十四根石條拼卡而成的,每根石條上的榫鉚結構都不一樣,需要特殊的順序才能解開,否則憑外力根本就打不開。
柳葉聽我說了半天,有些不太肯定的問我:“胡哥,你說的是魯班鎖嗎?”
我點了點頭。
魯班鎖也叫孔明鎖,亦稱六子聯方、莫奈何等。
傳說春秋時代魯國工匠魯班為了測試兒子是否聰明。用六根木條製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兒子拆開。兒子忙碌了一夜,終於拆開了,這種玩具後人就稱作“魯班鎖”,其實這只是一種傳說。它起源於中國古代建築中首創的榫卯結構。
這種鎖把古代的榫卯結構應用到極致,十分巧妙,都很難拆裝。原創為木質結構,外觀看是嚴絲合縫的十字立方體,充分反應出了古人的智慧,拿到現在,其中的結構都讓人歎為觀止,有些汗顏,根本不用一隻釘子,只是簡單的開幾個榫卯,就可以使其牢不可破。
看上去簡單,其實內中奧妙無窮,不得要領,很難完成拼合。後來民間按照榫卯結構逐漸觸類旁通,又在標準魯班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