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還比較放心。
他解甲回府,不過他並不閒著,他在等待,等待他出馬的那一天,這一天一定會來的。
一天,從他的家鄉安定郡來了個人,自稱是一個叫王符的人家的。皇甫將軍一聽,馬上讓他進來。這是個中年人,穿著喪服。他對皇甫將軍說:“家父過世前,囑咐我將他的著作帶給將軍。”他解開一隻布囊,拿出幾大捆竹簡。
這位過世的人位元組信,帝國西北邊陲的大儒、思想家和政治理論家,他是馬融、張衡、崔瑗等大學者的朋友,也是皇甫將軍的已故叔父皇甫規將軍的摯友。當年皇甫規將軍解官回鄉,太守來了都不見,而王符一到,將軍竟然驚遽而起,衣不及帶,倒履出迎,援手而入,同坐歡語。思想家不願讓自己的精神受到世俗的束縛,更不願意讓純潔的理想去碰撞汙濁的現實,所以他甘心做一個隱士,用他自己的稱呼,叫做“潛夫”。可這個隱士並沒有遠離塵世,娛情山水,而是觀察、思考、寫作。他將畢生的思想,寫成一部巨大而系統的著作,對大漢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風俗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作了批判。皇甫嵩將軍如獲至寶地開啟了竹簡,書名一下子映入了眼簾:《潛夫論》。
由於是帝國的邊民,王符在《潛夫論》中,特地用了四個章節討論了帝國的邊患問題,分別命名為“勸將”、“救邊”、“邊議”和“實邊”。這,引起了皇甫嵩將軍更為濃厚的興趣。
多日的研讀,令皇甫將軍思緒萬千。他覺得王符的議論不僅面面俱到,而且一針見血。羌人之亂以及現在釀成的整個西北涼州的羌、胡、漢多民族地域性大叛亂,其根源在於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