膛裡搶出了這段木料,回家製成一張琴,剛一彈撥,琴聲清亮而又綿長。蔡議郎像找到情人一樣不住地撫摸琴身,烈火給這張絕妙好琴的尾部打下了一點烙印。此後,這張琴一直在流傳,被稱為“焦尾琴”。
蔡議郎撫摸之餘,又感慨了起來:
“琴聲再美,怕也只能彈奏亡國之音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品漢朝》第四章 太平道(1)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
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漢末民謠
光和六年(183)一開春,天子便下令大赦天下,因為他的心情特別的好。朝中士大夫和中官們的內訌暫時得以緩息;去年秋天,朝廷成功地招撫了叛亂的南方板盾蠻。十月,以楊賜為太尉。年底的時候,天子西狩至函谷關,回京師時經過城南的太學。天子文思大發,在眾多的太學生面前即興作賦,並直接將賦文書寫在石碑上,博得太學生們的山呼萬歲,天子向他們說了些勉勵的套話。在石經面前,他問起自己的老師蔡邕現在何處。臣下們不知所云,天子也只能感慨一番。
天子不知,此時,蔡議郎也正在感慨焦尾琴只能彈奏亡國之音呢。老師的感慨比他這位太不成器的學生的感慨,要意味深長得多。流亡在民間的生活,使蔡議郎多了一個觀察帝國政治的角度。他覺得,大將軍也好,中官也好,士大夫也好,這麼多年的爭鬥,誰都不是勝利者。因為處於帝國這棵大樹最上層的他們,這些年來興風作雨,將帝國搖撼得損枝折幹、花謝葉敗之後,這棵大樹的根部——帝國的民眾,已經不堪經受如此的動盪。
自孝桓皇帝朝以來,民變頻繁,東面的琅琊、南方的蜀郡、荊州、九江、揚州、會稽,乃至迫近京畿的河南等地,先後發生達十五六起之多。其中的一些平而復起,曠日持久。其實,任何帝國都無法將她的恩澤平均地施予自己的子民,加之地方官吏的酷虐,民眾的反叛本來就是無可避免的事,招撫之或剿滅之,無妨大局。本朝自孝安皇帝時起,攻殺長吏、佔山為寇的民變就已經時有發生,但都是迫於饑荒或者壓榨,一時激憤所為,有的則純粹屬於聚眾搶劫的盜賊團伙,大都是零星分散且規模較小的孤立之舉。可是近年來的民變;有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跡象。第一個跡象是:明確地打出了推翻大漢帝國的旗幟,叛亂後自稱皇帝者甚多。第二個跡象是:他們似乎普遍地相信一種在民間悄然興起、與黃帝、老子及神仙方術有關的宗教,比如他們的首領往往自稱“黃帝子”、“真人”、“太初皇帝”、“太上皇帝”等等。這說明,大漢已被他的子民們拋棄了,而且,他的子民們正在用一種與以往不同的方式聯絡起來反叛帝國。
這種方式便是宗教,宗教能夠賦予人們堅定的信念和超常的狂熱,還能賦予人們高效的組織和鐵的紀律。在任何改變歷史的時刻,這都是壓倒一切物質力量的精神核能。
早在熹平六年(177),當時在司徒任上的太尉楊賜和他的僚屬、司徒掾劉陶,同時上書天子,密報了一個異常的情況:有個叫張角的鉅鹿人,在民間用唸咒和符水為人治病。他認為人有疾病,是因為人犯了道德上的過失或不敬神靈的罪行,所以,除了用這種與神溝通的方式治療之外,他還讓人跪拜懺悔。他自稱是“大賢良師”,向民眾傳播信奉黃帝和老子的“太平道”。據民間謠傳,張角法術無邊,妙手回春。十幾年來,徒眾達十萬之多,遍及帝國的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地,已成蔓延之勢,而州郡守備官員反被其迷惑,認為張角以善道教化百姓,沒有危害,甚至還有信奉者。楊賜的上書中,敏銳地指出了張角之所以成氣候的原因,在於本朝無法解決的一個大結症:流民問題。
大漢的開國君主高皇帝和他的戰友們是一幫平民的代表,他們的理想是把土地分給單個的小自耕農家庭,然後由帝國的官吏向他們收取賦稅,徵用勞役。男耕女織,飽食終日,君民相安,天下太平。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是一個極其簡單的社會結構,在剛剛經過戰亂之後,大漢有可能組織起這樣的社會,並且有能力統治這樣的社會。但是,隨著如此龐大的帝國極其複雜的日常生活的展開,這一簡單的結構必然發生變化與錯亂。人口的增加,土地需要的擴大,商業的開展,剩餘資金的投放,社會階層的升降,帝國行政機構的延伸,加之天災人禍、對外戰爭等等,帝國最基層土地的主人不斷地更換著。其主要趨向是:土地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的手中。這些少數人來自帝國的貴族、官僚、商人、地方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