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嵐是烈士子女,父母是新四軍幹部,母親在皖南事變中犧牲。父親陶自強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當時是志願軍某部團長,美軍仁川登陸後,他所率的團被打散,他本人不知去向,至今沒有找到屍骨,有人說他犧牲了,也有人說他被俘。
第一章 繡鞋又現(7)
陶嵐目前居住在清華大學附近的一座單元樓裡,獨身一人居住三室一廳的房間,她工作一絲不苟,生活井井有條。如今接到參加專家組奔赴西北的任務後,興奮異常,整夜未眠。她一直都在蒐集熟悉一些有關原子彈的資料。
她掌握的資料有:
原子彈是一種利用核裂變原理製成的核武器。它是由美國最先研製成功的,具有非常強的破壞力與殺傷力,在爆炸的同時會放出強烈的核輻射,危害生物組織。1945年第一顆參與戰爭的原子彈爆炸於日本廣島,時間為1945年8月6日。1945年8月9日,第二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直接導致日本於9月2日投降。
原子彈是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迅速應用到軍事上的一個突出的例子。從1939年發現核裂變現象到1945年美國製成原子彈,只花了6年時間。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製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三顆。一顆用於試驗,兩顆投在日本。1945年8月6日投到廣島的原子彈,代號為〃小男孩〃,重約4。1噸,威力約20000噸。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是: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自1945年以來,原子彈技術不斷發展,體積、重量顯著減小,技術效能日益提高。此外,提高原子彈的突防和生存能力以及安全效能,也日益受到重視。
二戰期間,科學家西拉德為防止德國人搶先造出原子彈,動員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上書美國總統羅斯福,闡述了研製原子彈對美國安全的重要性。
1941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