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他們收集到的有關齊國的訊息並不少。
齊國皇帝很久以前就病了,不怎麼理朝政,這幾年也一直病著,甚至好幾次病重,差點兒駕崩,但到底是沒有駕崩。
如果他駕崩了倒也乾脆,大皇子趙崢是正兒八經的太子,皇帝駕崩之前沒有廢太子的詔令,他就是新的皇帝,三皇子趙頤哪兒涼快哪兒待著去,除非他造反或是趙崢忽然犯了癔症將皇位傳給他,否則他此生都和皇位無緣。
可是老皇帝不駕崩,趙崢就只是太子,他提前伸手,也是造反……
於是兩個人,兩方勢力,就這麼僵持了下來。
偏偏齊國皇帝在讓大皇子趙崢監國之餘,還讓三皇子趙頤從旁監督……可想而知,齊國的朝堂,會是個什麼樣子。
當然,這樣做也有好處,而且不小。
兩方勢力本就互相對立,各自等著抓住對方的把柄,揪住對方的錯誤,所以他們誰都不敢犯錯。
李易走的時候,齊國因為議罪銀一事,鬧得朝堂紛爭不斷,民心不穩,據說還有幾個州起義了……
他這次回來的時候,齊國的那些隱患都沒有了,早在幾年前,在三皇子的主導下,朝廷採用了一種柔和的方式,將借貸記賬法推行開來,到現在已經頗有成效,官員貪汙一事,雖然沒有徹底斷絕,但已頗具成效……
能當上皇帝的,果然沒有省油的燈,李易不知道對於皇位之爭,齊國皇帝是怎麼想的,但是他這一手玩的的確漂亮,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包括現在,齊國的強盛,都是有道理的。
如果不是景國這幾年以一種開掛的速度迅速崛起,恐怕到現在還要繼續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
對於誰當齊國的皇帝,李易其實並不在意。
這與他沒有太大的關係,無論是趙崢還是趙頤接管了齊國,都不會對景國產生多大的威脅。
很久以前,景國就已經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並且前進的速度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遠遠的將諸國甩在了身後,甚至於開了上帝視角,李軒一直在改良大炮,其他的諸多型別火器,也開始了研製和督造。
只要不遇上一個昏庸至極的皇帝,將他們所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