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自少年時起就與滿洲鐵騎交鋒的將軍,現在要與清軍“借兵”卻不講投降,真意究竟何在呢?
多爾袞立即召集將領深深商議。
對於吳三桂的“借兵不降清”,清軍將領多想不通。
多羅郡王多鐸大聲說道:
“吳三桂不降就不向他借兵!我大清所向無敵,不靠他吳三桂照樣取中原!”
洪承疇此時起身說道:
“以臣之見,我軍應答應吳三桂‘借兵講和’的條件!”
多爾袞非常欣賞這位明朝的降將,自打洪承疇降清以來,一直忠心清,且多有奇謀妙計,每在多爾袞為難之時,這位謀士總能在身邊有高見獻出。今天洪承疇再次獻計,多爾袞點點頭。
洪承疇繼續說:
“這樣,一可借吳三桂之手滅李自成,二可使山海關大道暢通。至於吳三桂本身的事,容後再徐圖之。而我軍當前之主要任務是先滅李自成,一統中原!”
“另外,我軍表面上答應吳三桂,但仍可直進山海關,無需按他的計劃那樣取道蒙古,入取中原。”范文程補充道。
兩人一席話,多爾袞頗為欣賞。
“好,就依二位將軍之見,同意與吳三桂‘借兵’,但我也不放棄說降的機會。”
說完,多爾袞立即親自作書回覆:
予聞流寇攻陷京師,明主慘之,不勝髮指。因此率仁義之師,沉舟破釜,誓不返旌。期必滅賊,出民於水火。
及平西伯遺使致書,深為喜悅,遂統兵前進。伯思報主恩,與流賊不共戴天,誠忠臣之義。
伯雖昔宋遼世與我為敵,今勿因前故,尚多疑慮。昔管仲射桓公中鉤,後桓公用為仲父,以成霸業。
今伯若率眾來歸,必封以故土,晉為藩王,一則國仇得報,一則身家可保,世世子孫,長享富貴,如山河之永。
書畢,又複審一遍,覺得詞已達意。於是召來學士詹霸說道:
“詹學士,本王今派你隨楊郭二將去山海關將這封信交給吳三桂。出使期間,你可與吳三桂多周旋幾日,並暗示我大清招降之意,你必須如此這般應付。”
多爾袞反覆叮嚀了一番,詹霸點頭說道:
“請王爺放心,王爺囑託,臣自當銘刻於心,臣定不辜負王爺苦心。”
多爾袞隨即召來兩使,言明清方之意。
楊郭二將非常高興,以為此行大功告成,多爾袞又令詹霸即日整裝待發。
這樣,詹霸與楊坤、郭雲龍二將連夜向山海關馳行。
當他們走後,多爾袞並未按照吳三桂為他指定的行軍路線繼續繞道蒙古入中協、西協,而是按照適才眾將會議的決定,下令全軍向山海關進發。
在多爾袞自翁後轉而向山海關進發時,山海關的吳三桂此時卻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自從他下決心請清兵之後,他在一直擔心因與清方積仇太深而對方根本不予理睬,甚至反而向山海關逼近,如此則可能使他覆滅于山海關。
派出的兩位副將已經數日,未見任何訊息,吳三桂甚至擔心清方連兩國交戰不斬來使的定規也不顧,他怎能不著急,不擔心呢!
方獻廷,胡守亮本是借兵的動議者,見到主將左右為難的樣子,也覺不安,萬一借兵不成反釀大禍,全軍性命與此關係極大。若有差錯,他們咎責難逃。因此他們也坐臥不寧。雖然他們極力勸主將放寬心,好訊息不久即會傳來,可是他們自己卻無寬心可放,總怕壞訊息到來。
就在總兵府各帥將急得難以忍受時,楊坤、郭雲龍同一個滿裝的官吏輕騎回關而來。
吳三桂立刻將他們傳到帥府內。
詹霸與吳三桂見完禮後,即拿出多爾袞的書信。
吳三桂急不可待地拆開多爾袞的書信飛速看完,然後又交給身邊的方獻廷、胡守亮傳閱。
方、胡二人看後相對點頭,此時吳三桂心中亦有數。
這封信雖然沒有正面回答借兵與否,但一則仍以“平西伯”的大明封號稱他,並讚揚他的忠義;二則亦明確表示吳滅李自成的志向是對的;三則勸吳消除疑慮,正面降清,並許以藩王之封……
這說明大計基本已定,只是“借兵”的形式如何出現尚未具體約定。
吳三桂立即召集將領與謀士的秘密會議,嚴密封鎖了城外唐通大營。
會議在吳三桂的主持下開始了。
郭雲龍作為出使清方的人,對清方有所瞭解,為了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