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普天之下,就出了你吳麟徵一個傻冒兒!
終於,朝會同意了棄地不棄人,回師保衛京城的決策!之後,崇禎命緊急籌集軍餉百萬兩,同時命吳三桂立即著手佈置遷民事宜並賜尚方寶劍。
鐵騎浮萍
這日,吳三桂從軍營回到府第,家兵送上一封書信,說是北京的老爺讓人飛馬投寄來的。
吳三桂一聽是父親送來的,心中動了一下。他也知道了李自成兵近北京的訊息,也無日不在為北京憂慮,此次突然來了一封家書,他猜肯定與國家大事有關,莫非朝廷有什麼新的決策不成?
他拆開書信,只見信上寫道:
“三桂吾兒:見信如晤。闖賊大軍,逼近北京,朝廷上下聳動,有大臣上疏雲調寧遠大兵回守京師。皇上召開朝會,朝會眾說紛紜……吾兒應沉住氣,不可妄動,可先行佈置,非到萬不得已,不可啟動大軍回京……”
吳三桂放下書信,默默無語。抽調寧遠大軍回師。那就意味著放棄關外的土地呀!皇上怎麼會做出這種決策啊?父親勸他“不可妄動”,“非到萬不得已,不可啟動大軍回京”,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讓自己坐觀事態發展,做出在滿清、大明、闖賊三者之間的選擇?……
這時,大哥吳三鳳闖了進來。自吳三桂做了寧遠總兵,他一直跟隨在吳三桂帳前,任副將之職。
他一看弟弟正門頭坐在桌前,面前攤放著一封信,便說:“誰來的信?是弟妹?還是圓圓?”
吳三桂臨來寧遠時,把妻小及寵妾陳圓圓留在北京,託父親照管。他在寧遠這幾年,孤忠作戰,遇到過數不清的危險,但是,一想到留在北京盼望他回家團聚的美人兒陳圓圓,他便會生出無限勇氣和力量,清太宗屢次招降他,他都不為所動,除了對大明朝廷的忠心外,圓圓也不能說不是一個原因。
吳三鳳提到陳圓圓,吳三桂的心頭不由撲過了一陣熱浪。他搖搖頭,說道:“是父親來的信。”
“哦?”吳三鳳忙拿過了信,看了一遍,大吃一驚,說道:“皇上要我們棄地守京?那這裡怎麼辦?拱手送給滿人不成?”
吳三桂嘆了口氣,緩緩地說:“皇上大概也是萬般無奈,才有此決策的。”
吳三鳳猶豫地說:“那……那父親的意思,好像是讓我們再看一看,不要馬上就回去。”
吳三桂從桌前站起來,在屋中踱了幾步,吳三鳳瞪著一雙不解的眼睛,瞅著弟弟凝重的臉色。吳三桂皺著眉頭踱了好半天,才駐足抬頭,說道:“父親正是這個意思,可是兵貴神速,倘若我們靜觀不動,耽誤了時機,京師落入闖賊之手,那我們豈不成了幹古罪人?”
吳三鳳道:“如果我們就此著手準備,滿人伺機入侵,李自成那邊兵勢又大,弄得我們兩不相顧,腹背受敵,如何是好?”
吳三桂冷笑了一聲,輕蔑地說道:“李自成張獻忠,流寇毛賊而已。”
吳三鳳見他如此自信,也不再多說什麼了。兄弟二人商議了一下,立即召各位中軍、副將開會,討論遷民之事。
吳三桂心有定見,儘管父親來信的第二天,義父高起潛,好友張大忠等又紛紛從北京寄書,勸他不要妄動,他還是沒有聽從勸阻,他知道朝廷對他吳三桂寄予了多大的希望,對他有著多麼特殊的信任,既然朝廷和文武大臣把他看成力挽狂瀾之人,那他不去做這個救世主,還會有誰去做?
主意已定,吳三桂便不再考慮父親及友人的意見。他立即接手山海關兵權,將關寧轄區內的百姓造冊登記,徵召青壯年入伍,軍隊很快即到八萬之眾。他又利用北京先期運到的部分餉銀,竭盡全力搜求到近五千匹戰馬,這樣,連同原先的騎兵,他就擁有了五萬鐵甲騎兵與三萬重甲士卒;不僅於此,他還把新老兵混編,並加緊訓練;另一方面,他又命令收編好民眾,確定大遷移的具體次序和路線,並回諭民眾準備隨時啟動……
三個月中,吳三桂忙忙碌碌,晝夜守在軍營與衙中。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二月中。
三騎快馬飛馳寧遠城下。當先一人顯然是一位官吏,後兩騎則是錦衣衛。這三匹快馬如流星趕月,疾奔而來,揚起一團塵霧。
寧遠城頭的土兵早已看見三騎賓士而來,當三騎直到城下,他們認出是漢人裝束,且是朝中特使,連忙放下吊橋,三騎飛進。
在這四野戰火甚急而兵慌馬亂的時候,人們渴望知道各種各樣的訊息。寧遠兵士們也一樣,看見特使飛騎而入的緊迫神態,他們便議論紛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