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笑道:“諸葛先生大才,早在荊州之時,不才就頗為仰仗,今日再見,不才更是覺得與先生有緣,若先生不嫌棄,不才願與先生結為朋友。”
諸葛亮也笑道:“亮為人質,豈敢高攀楊大人,楊大人能賞亮一口飯吃,亮就感激不盡了。”
兩人對視一望,隨即都哈哈大笑起來。
所謂心有靈犀,楊林和諸葛亮,只消三言兩語,便能傳遞諸多資訊。
當日在荊州之時,諸葛亮設九連環,被楊林破解,楊林當時就知道,那位白衣書生就是劉備的軍師諸葛亮,而諸葛亮也知道了楊林便是劉琦背後的主使之人,來自東吳。
到後來,諸葛亮來柴桑做人質,又見到了楊林,便知道,楊林不僅主使劉琦弒殺後母,更是當今東吳之主孫仁的幕後推手,孫仁對楊林言聽計從,楊林可以算得上是東吳的太上皇!
笑過之後,楊林娓娓說道:“諸葛先生,你雖名為人質,事實卻為大軍監軍,當今孫劉聯盟,共抗曹賊,還望先生不要吝嗇自己的才幹,為主公出謀劃策,主公定然不會虧待於你的。”
諸葛亮卻道:“亮雖自詡有些本事,但今時今日,卻也難有作為,縱觀今日東吳水軍,雖有五萬之眾,但東吳善於帶兵的將領,卻一個也沒來,只憑孫仁那小丫頭親征,她又有什麼本領來指揮軍隊?”
楊林笑道:“諸葛先生多慮了,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那不過是古法,真正的戰爭,並非是靠將領的能力取勝,而是憑藉著士兵們的勇猛和戰術的應用得當,今次,不才就要令諸葛先生看看,何謂真正的戰爭!”
說完,楊林就離開了船艙。
同為智者,楊林和諸葛亮心心相惜,楊林總是不時的找諸葛亮攀談一些趣題,而諸葛亮也樂於奉陪。
不過可惜的是,無論如何,諸葛亮都不打算為東吳水軍出謀劃策,楊林雖有些許失望,但也並不沮喪,這場戰爭的勝利與否,還是看東吳水軍的實力,而並非靠著一人的智慧。
水軍行了一日,便到了江夏,水軍暫時停泊。
駐守在江夏的劉琦和劉備親自出城迎接,孫仁趾高氣昂的接見了已經灰頭土臉的荊州牧劉琦。
劉琦見了楊林,心生懼意,但也無可奈何,現在東吳有兵,自己只能聽從東吳的吩咐。
劉備見諸葛亮,問及諸葛亮的衣食住行,諸葛亮道:“主公放心,亮一切安好,亮雖名為人質,但卻被以賓客之禮相待,還請主公勿念。”
在聽聞諸葛亮一切安好之後,劉備也放下心來。
雖知道東吳帶了五萬水軍迎擊曹操,但是劉備軍中諸將在得知周瑜等將都未隨軍出征之時,都大吃一驚。
江東虎將都未出徵,那還談何打敗曹操?
劉備問孫仁道:“將軍以五萬之眾,抵擋曹操二十萬大軍,此實在是艱難之事,江夏雖然兵少,但是可以借將軍一用,將軍意下如何?”
劉備好心詢問,卻不想遭了孫仁的冷眼,孫仁道:“劉皇叔不必多心,孤所帶的軍隊,皆是江東精銳,以五萬之數抗曹操二十萬大軍,綽綽有餘,無需再用江夏之兵,皇叔一路敗陣,兵卒已剩不多,還是留下來自保的好。”
孫仁的話,劉備聽得臉都綠了。
不過既是同盟,劉備自然百般示好,又道:“備軍中諸將,可借將軍一用,雖不成氣候,但總會有些作用的。”
劉備心想,東吳只帶了五萬水軍來,卻沒有出色的將領去統帥,而自己的麾下,關羽、張飛、趙雲等,都是稀世猛將,若有他們助力,東吳必定如虎添翼。
但是這樣的提議,卻也被孫仁給拒絕了,孫仁道:“皇叔切勿擔心,孤手下雖無出色之輩,但也頗有才幹,你手下的將軍,還是留在江夏吧。”
連遭冷眼,劉備無言以對,恨得牙癢癢的,只不過卻不能發難。
孫仁的話,自然是楊林教她說的,因為在楊林的軍事理論中,將領的作用被弱化了,所以,關、張、趙等猛將,在軍隊中所起的作用,其實和一般的二流將軍差不了多少。
劉琦、劉備滿心歡喜的迎來了援軍,卻不想率軍的孫仁態度傲慢,他們也巴不得孫仁率軍趕快離開。
孫仁在江夏停留了半日,水軍便馬不停蹄的再次起航。
又行了半日,水軍終於來到了陸口。
這正是楊林所說的易守難攻之地,孫仁立即命令三軍安營紮寨,以待曹軍。
軍士們摩拳擦掌,期待著和曹軍的交鋒。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