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謂楊林道:“楊大人,孫曹兩家,本就應同仇敵愾,為漢室出力,赤壁一戰,雖我軍敗了,但曹公卻從未放棄,今厲兵秣馬,揮師西北,全為漢室天下!東吳之主能以大局為重,曹公也頗為欣賞,在出來前,曹公特別囑咐我,與東吳議和,可讓之利,儘管讓與東吳,相信東吳女主深明大義,定能明白曹公心意。”
楊林也道:“承蒙曹公看得起,在下必定稟告主公,天下之勢,以曹公馬首是瞻——只是在下不知道,曹公如何讓利於我東吳?”
荀彧道:“曹公說了,劉備雖自命為漢室宗親,但實則卑鄙無恥之徒,劉備佔據荊州,實在令曹公所不恥,因此,曹公特上奏陛下,封孫仁為荊州牧,統領荊州九郡。”
楊林笑而不語,這曹操真是連議和的時候也不忘挑撥孫劉兩家的關係,任命孫仁主公為荊州牧,但實際上荊州的掌控權卻在劉備的手中,如此一來,不是變相讓東吳去進攻荊州嗎?
荀彧見楊林表情異樣,便問道:“楊大人,可對此有不滿?”
楊林道:“承蒙曹公看得起,但如今東吳已經和劉皇叔簽了協議,井水不犯河水,曹公現命我主為荊州牧,豈不是挑起我東吳與劉皇叔的不和嗎?還請荀先生稟明曹公,荊州牧之位,我主實在不敢受。”
要奪回荊州,楊林自有自己的方法,他可不想東吳成為對方手中的棋子。
見楊林心意堅決,荀彧又道:“既然如此,楊大人,荊州牧之事,我再也不提。曹公既然誠心議和,定是有其它的好處的,那就是從此以往,曹軍與吳軍的一切瓜葛。都既往不咎,我曹軍不會再計較赤壁之戰的得失,從此以後,以淮河為界。兩家和平共處,互不侵犯。”
荀彧的這句話,倒是楊林想聽的,此次議和,最重要的就是雙方從此再無兵戎相見,只要北面無戰事,那麼東吳便能安心的操作自己的事情,而對於曹操來說,議和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只要議和了。曹操便能夠騰出手去對付西北的馬騰和張魯了。
楊林道:“以淮河為界,對兩家來說,倒是公平,既然曹公有意,那我主怎會不同意?但是我主特意囑咐了一點。還請荀先生能夠應允。”
荀彧奇怪道:“所為何事?”
楊林道:“主公特意囑咐在下,當今天下,最富豪者,應屬曹公,若能與曹公互通有無,那麼對於東吳,將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而對於曹公來說,能讓商旅與東吳往來,那自然也是隻有利而無害之事。”
“這個……”
荀彧顯得有些猶豫,楊林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就是加強兩家的商人之間的往來,從長遠來看。這倒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但是曹操一方,最初就是以屯田之制發展起來的,若是貿然的讓商旅往來,那麼對於己方自身的衝擊未免太大……
荀彧對於商人的事知之不多,因此無法定奪。
楊林見荀彧猶豫的模樣。知道這老傢伙不宜對付,當初和劉備簽訂通商協議的時候,也不見諸葛亮猶豫不決。
在戰爭方面,也許是諸葛亮要強些,但是在治國方面,荀彧本事可以算是亂世中出類拔萃的!
既然荀彧顯得猶豫,楊林自然也不能強人所難,便道:“既然荀對於通商之事尚存猶豫,那荀大人自可稟明曹公,看他同意與否?”
荀彧道:“既然如此,那我就暫且稟明曹公。”
既然和談出現了分歧,那麼暫且停歇也是無可厚非的。
於是荀彧和楊林各自回去休息,荀彧便命人快馬加鞭的給曹操送去了書信。
三日之後,曹操的回函來到。
荀彧向楊林宣讀了曹操的回函,道:“楊大人,曹公說了,雖派商人互通有無,對於兩家來說利多弊少,但正值亂世,兵荒馬亂,若派人去保護這些商旅,只怕會消耗軍隊的實力,還有就是,所謂商者,詭詐也,自古以來,不乏奸商,奸商奇貨居奇,低價買入,高價賣出,擾亂市場,使貨幣混亂,一般民眾深受其苦,因此,曹公雖有意,但也言明,此時尚不能使商旅自由貿易,對於商人,當有所管束,才不能使之亂法。”
楊林連連稱奇,荀彧說是曹操的意思,但是他也知道,這分明就是荀彧自己的意思。
荀彧雖老,但是卻看出了自己的諸多小算盤,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只可惜,這樣的人才,將不久於人世了……
既然是“曹操”的意思,那麼楊林也無話可說,道:“曹公約束商旅,實在令在下遺憾,不過這倒是小事,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