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容道的山坡之上,這裡視野極好,能看清楚華容道兩軍交戰的一舉一動。
楊林和諸葛亮,在此地對坐飲茶,甚是清閒。
因為算準了曹操會從華容道小路逃往江陵,因此楊林便命王寶死命追擊,務必要在華容道將曹操生擒或者是逼曹操自殺。
於是楊林便邀請諸葛亮來一同觀看這歷史性的一幕!
不過可惜的是,王寶的軍隊雖然趕上了曹操,也已經將曹操逼入了絕境,但是不想曹軍的援兵卻突然趕來,雖只有數千騎,但騎兵戰力兇猛,竟和王寶的數萬軍隊分庭抗禮,曹操趁勢逃走,再也追擊不上了。
見王寶命軍隊撤退,楊林嘆了一口氣,道:“人算不如天算,此次曹操僥倖逃脫,日後定會更加小心謹慎,想要取他性命,只怕不大可能了。”
諸葛亮道:“楊大人不必惋惜,你善用奇計,以五萬水軍,大破曹軍二十萬之眾,此等功績,無人能及,從此往後,楊大人必將揚名天下!”
連諸葛亮都如此稱讚自己,楊林並不驕傲,而是說道:“曹操太過自負,自以為兵多將廣,妄圖攻佔東吳,一統天下,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竟會敗得如此的徹底,倉卒之際,縱然是立即派人去求援,只怕也沒有那麼快的。”
諸葛亮奇道:“既然如此,那麼剛才的騎兵是從哪裡來的?難道不是從江陵來的?”
楊林並不回答諸葛亮的這個問題,而是笑著說道:“若曹操死了,他手下的將領必定誰也不服誰,那麼他好不容易佔領的土地,只怕又四分五裂,到時候,東吳興兵北進,眾志成城,定能趁勢將江北之地劃入自己的版圖;可是,若曹操不死,那麼他手下的勢力,自然還是群雄中最強的,我東吳,也佔不了那麼多的便宜。”
諸葛亮也笑了,道:“楊大人,你所指何意?”
楊林道:“在下的意思已然很明瞭了,剛才救曹操的騎兵,並非來自於江陵,而是來自於其它地方。”
諸葛亮非常鎮定,道:“楊大人,你的意思是,曹軍的援兵來自於何方?”
楊林卻不正面回答諸葛亮,而是說道:“諸葛先生果然神機妙算,就算身為人質,也能為劉皇叔出謀劃策,在下雖然知道諸葛先生對劉皇叔忠心一片,但還是極力相邀,因為比起劉皇叔來,我東吳才是諸葛先生最好的歸宿,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諸葛先生,你意下如何?”
諸葛亮委婉道:“亮只是山野村夫,何須楊大人掛念,還請楊大人打消這個念頭,若強行相逼,亮只有以死明志了。”
諸葛亮決絕了楊林的邀請,楊林深感惋惜。
心想諸葛亮竟不顧自己的性命,也不願意為東吳效力。
“諸葛先生以漢室為正統,欲光復漢室,其志可嘉,但漢室凋落,歷朝歷代,從沒有長盛不衰的王朝,一個王朝的時日越久,就越會滋生*,如同房子一般,舊房子總是千瘡百孔,諸葛先生又何必苦苦支撐呢?”
楊林以過來人的心態,苦苦勸說諸葛亮,但是諸葛亮已經鐵了心,楊林也無可奈何。
“既然如此,諸葛先生,從今日起,你再不是東吳的人質了,戰爭已然結束,你可以回江夏去了。”
楊林雖然並非有權之人,但要放走諸葛亮,他還是有資格的。
諸葛亮深感奇怪,以楊林的行為做事手段,他怎麼會放過自己這位遲早有一天會成為敵方軍師的人呢?
楊林似乎是瞧出了諸葛亮心中所想,道:“諸葛先生,請無需感激在下,他日若在戰場相見,你我各為其主,都不應手下留情。”
楊林的豁達,倒是令諸葛亮頗為佩服,諸葛亮對楊林一拜,道:“亮在此謝過楊大人的恩情!”
楊林不再說話,領著隨行的兵士,下了山坡。
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楊林還有一些話,並沒有對諸葛亮言明。
那就是楊林以諸葛亮為對手,渴望和諸葛亮交鋒,但是和自己比起來,諸葛亮卻在知識上差了一大截。
這就是楊林自信的理由,憑著他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識,他是不會輸給諸葛亮的,因此,楊林才會在苦勸諸葛亮加入東吳無果之後,放諸葛亮自行離開。
楊林回到了烏林水寨,這裡已經被東吳大軍佔領了,現在是東吳的領地了。
而東吳的主公孫仁,此時正坐鎮中軍帳。
楊林想盡快見到孫仁主公,但是卻不想在半路上被王寶給攔住了。
王寶一見楊林,頓時大倒苦水,道:“他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