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之戰,東吳軍隊大獲全勝,曹軍的最強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曹魏一方再也沒有辦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東吳軍隊長驅直入。
另一方面,蜀漢軍隊也在東吳軍隊勝利的鼓舞下,勢如破竹,平定漢中,圍攻長安。
曹魏黃初七年,蜀漢章武六年,東吳黃武二年。
五月,東吳攻破許昌,與此同時,蜀漢攻破長安,吳蜀聯軍於六月會師於洛陽城外。
十五萬大軍圍攻洛陽,此時的洛陽城已經是一塌糊塗,曹魏政權,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有人建議曹丕死守,也有人建議曹丕開城投降。
而曹丕,到底是一位仁慈的君主,他知道事已不可違,若再號召軍民死守下去,只是會徒增戰死者的數量罷了。
於是曹丕於曹魏黃初七年八月開城投降,曹丕至篡漢以來,自己的政權,只維持了短短的七年時間,就宣告亡國。
因為主動投降,並且在當政期間,並沒有做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因此吳蜀聯軍並沒有要曹丕的性命,而是封他為陳留王,曹丕此時已經心灰意冷,對於自己的封號和性命,早已經漠不關心了。
曹丕在被遣走之前,對東吳軍隊的最高軍事統帥楊林說道:“將軍,孤王雖不才,但也勤政愛民,但東吳為了奪我江山,卻罔顧子民的性命,大煙之害,流毒無窮,還請東吳善待我子民。”
楊林道:“既然曹魏已經算是我東吳的領土,那麼曹魏的子民,自然就是我東吳的子民,我東吳自然會善待他們,至於你說的大煙之害。那只是為了謀求天下太平而採取的非常手段,犧牲了少部分人,卻令更多的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兩害取其輕,兩利取其重。這才是為君之道。”
楊林的話,曹丕無話可說,便也只能默默的離開了。
戰後,自然是整理各自的軍隊,吳蜀聯軍入洛陽城,相互約定,財物不可取,民眾不可欺。
軍士們倒也規規矩矩。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過對於統帥來說,情形卻大不一樣了。
東吳的軍隊,只是由楊林率軍,因此在戰爭勝利後,楊林需要稟告孫仁,才能夠採取下一步的措施。
而蜀漢的軍隊,卻是由劉備禦駕親征的,而且此時的劉備,已經被勝利衝昏了頭腦。
東吳的軍隊還駐紮在城外,劉備就已經率軍佔領了洛陽的皇宮。並且在大殿之上,劉備還召集了眾將和群臣來商議要事。
劉備興奮道:“現在曹賊已滅,正是光復漢室最好的機會。朕已命人致信吳主,對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望她以大局為重,成為漢家的功臣,蜀吳雙方,應共同推舉一位德高望重的劉姓子孫來繼承大統!”
雖然劉備說是共同推舉,不過誰都知道,劉備所指的德高望重的劉姓子孫。其實就是他自己。
試問一下,當今天下。有資格當皇帝了,除了劉備之外。還有誰呢?
在劉備的影響下,蜀漢的將軍和文臣們,都認為時候已到,只要能夠說服東吳放棄稱霸天下的念頭,那麼漢室就能夠光復了。
劉備對諸葛亮說道:“孔明,你能說會道,朕聽說東吳軍隊的統帥楊林與你有舊,那朕就命你前去說服楊林,讓他以興復漢室為己任,助朕一臂之力!”
“……”
諸葛亮無奈,但是既然是君主的命令,他也只能遵從了。
於是諸葛亮出城,到東吳軍隊的中軍帳中找到了楊林,楊林一見諸葛亮來了,非常的歡迎,道:“孔明先生遠道而來,在下倒是怠慢了!”
楊林立即命人給諸葛亮奉茶,並且準備好了最美味的糕點。
而諸葛亮似乎並無胃口。
楊林又道:“孔明先生,在下知道你此次來,必定是有事的,但是在這之前,還請你聽在下一言!當今天下,只有我主才是明主,所謂良禽擇木而息,良臣擇主而事,今我東吳人才濟濟,與你齊名的鳳雛先生也拜入到我主名下,孔明先生是當世奇才,若能得你相助,我東吳必定能夠繁榮昌盛!”
楊林的勸告,諸葛亮只能報以苦笑。
諸葛亮道:“多謝楊大人抬舉,但亮受陛下三顧之恩,今生難以為報,故亮不能改投他人門下,還請楊大人放棄這個念頭。”
楊林搖搖頭,道:“劉備託名皇叔,其實人品如何,孔明先生應當最清楚不過了,像這樣的人,就算得了天下,也不會造福於民的,還請孔明先生三思。”
諸葛亮仰天長嘆,道:“陛下的確非治世之主,今敵我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