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黃初六年,蜀漢章武五年。
三月,天下風雲際會。
曹丕奪了漢家天下,已經歷經了六個年頭,在這六年裡,曹丕勵精圖治,鞏固自己的統治。
為了證明自己才是天下的正主,曹丕對東吳的孫仁送去了橄欖枝,並且在東吳向自己示好之後,便對蜀中稱帝的劉備發動了戰爭。
雖然戰爭遭遇到劉備的頑強抵抗,但是也佔領了漢中的部分領土,此戰也算有所收穫。
在撤軍之後,曹丕便致力於發展內政和經濟,他想盡一切辦法擴大內需,並試圖與東吳通商,但是可惜的是,因為張遼的死諫,通商之事無疾而終。
而東吳的商人們因為利益的驅使,在曹魏境內走私大煙之事,在曹丕的眼中,也是有利可圖的。
為了能夠得到曹魏官方的支援,堵新振等東吳的商人們主動牽線,與曹丕接觸,聲稱會將販賣大煙所得到的六成利益,送給曹魏以此來充當稅費,並希望能夠得到曹魏官方的庇護。
如此大的利益,曹丕為了曹魏的繁榮,自然支援。
所以,曹魏一方明裡積極響應東吳的提議,大力禁止大煙在曹魏境內的販賣,而背地裡,卻對大眼販賣大開綠燈,使得大煙的販賣,在曹魏境內暢通無阻。
曹丕也從大煙的販賣中,得到了不少的好處,他用收來的稅費發展經濟,使得曹魏的經濟,在黃初五年的下半年及黃初六年初得到了極大的繁榮。
雖然和東吳的繁榮比起來,還有所不及,但是和立國初期比起來,已經好上太多了。如今,曹魏已經沒有了饑民,百姓們能夠安居樂業。荒地被開墾出來用於耕種,國家一片復甦的景象。
而蜀漢方面。國家也得到了發展。
由於蝗災和長沙之戰的戰敗,使得蜀漢已經頻臨亡國了,好在有東吳源源不斷的糧食支援,才使得蜀漢政權得以存活下來。
而且不僅僅是存活下來了,劉備還趁著曹丕篡漢的機會,以自己“劉皇叔的正統名義”致信東吳,得到了東吳的首肯,於是劉備連皇帝也當上了。
不過劉備這個皇帝對於大恩人東吳並不十分真心。而是私底下剋扣東吳送來的糧食,並且厲兵秣馬、養精蓄銳,正是因為蜀漢的軍力得以復甦,再加上劉備手下猛將如雲,因此才能夠抵禦住了曹魏的大軍。
在曹魏撤軍之後,蜀漢也得到了短時間的喘息,蝗災過去了這麼多年,蜀漢的田地,也開始在出產糧食了,不過對於蜀中農業的恢復。劉備對東吳方面依舊守口如瓶,一方面吃著東吳的救助,一方面在積極的讓蜀中的農業能夠恢復如初。
諸葛亮是一位賢臣。他盡心幫助劉備處理內政,蜀漢的國力,也日益強勁。
最後便是東吳,從三月以來,東吳的朝臣們就心思浮動,因為近日裡,在東吳的街頭巷尾,民眾們就在傳一些奇怪的傳聞,而這些傳聞。並非是對東吳不利的,但是。對於這些傳聞,東吳的官方卻要小心處置。
因為傳言早已經紙包不住火。因此在朝堂上,孫仁便當眾提出了這個問題。
孫仁問道:“列位臣工,近日在柴桑街頭,民眾在傳什麼‘仁主興,天下旺’是何意?”
諸葛瑾進言道:“吳王,此兩句話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說,是一位仁慈的君主誕生,如此天下便能興旺,民眾們才能夠安居樂業,如此才能天下太平。”
孫仁莞爾一笑,諸葛瑾也有裝傻充愣的時候,既然他裝傻了,那麼自己索性也裝傻一把。
於是孫仁又問:“子布,你見多識廣,你以為,普天之下,能以仁主來稱呼的,究竟是何人?究竟是魏國的皇帝,還是蜀漢的皇帝?”
孫仁將兩位稱帝的人提了出來,讓群臣們斟酌,卻唯獨不提自己,在群臣們看來,這倒是非常的謙虛。
張昭雖是老臣,但在朝堂之上,他卻不會倚老賣老,徑直說道:“吳王,百姓們口中所傳的‘仁主’,並非仁慈的君主之意,而是因為吳王的名諱為‘仁’,因此百姓們口中傳頌‘仁主興’之意,是希望吳王以天下百姓為重,早登大寶,恩澤萬民!”
聽到張昭的話,孫仁假意吃驚,道:“子布切勿牽強附會,孤身為吳王,受九錫,怎可自立為帝?”
雖然話是這麼說,但是孫仁的心中卻暗自覺得好笑,她不由得瞧了楊林一眼,什麼“仁主興,天下旺”的口號,全是東吳輿論會一手操控的!
因為楊林的計策,使得曹魏雖然國力表面增強了,但是其國民的整體素質,卻是大幅度的下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