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他在軍事戰略研究領域的最高成果,即戰爭的最高境界、最高理想——全。不過,孫聖人也知道“全”作為最高境界、最高理想是可以的,但關鍵是怎麼實現。所以接下來,孫聖人提到如何“全”,也就是實現最高境界、最高理想的手段——“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手段分幾種,“不戰而屈人之兵”也有若干層次,分別是“伐交”“伐兵”“伐謀”“攻城”等。接著,在談完最高理想、手段,談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各種層次後,孫聖人作了總結,指出“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的軍事戰略、核心指導原則。
孫聖人說了,想實現“全”,“不戰而屈人之兵”嗎?想法是好的,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換句話說,你有資格、有實力嗎?
實力論強調完,孫聖人趁熱打鐵,作了立意升級,隆重推出戰爭主體——人的重要性。也就是“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全”和“破”的玄機(2)
既然人這麼重要,而且不可否認,則人是任何謀略的靈魂。而且官越大責任越大,為此,孫聖人著意留下筆墨,大書特書當皇帝的、當老闆的應該如何把握分寸,做好自己的本分,也就引出了“亂軍引勝”這個概念。
至篇末,孫聖人對預知勝負的戰略思維進行了高度提煉,為後人留下了思考框架、方式方法,也就是“知勝有五”。
最後,孫聖人對本篇作了總結,也就是大家都熟悉,但一直搞錯的一句話,“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講謀攻,就要從最精彩的開始講。這個彩頭,孫聖人沒掖著沒藏著,一開篇就大大方方拿出來了。很簡單,就一個字,全!他說:“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通俗版本就是,打仗用兵最高明的是:勝利地保全敵方國家,而不是勝利地攻破敵方國家;勝利地保全敵方軍隊,而不是勝利地攻破敵方軍隊……真正厲害的謀略是化敵為友,而不是滅絕人種;真正的高明是多了一個朋友,而不是又樹了一個敵人;高明的人是把蛋糕做大,而不是越切越小……
說到這,明眼人應該馬上意識到一組概念,兩個字:全和破。將軍的最高行動原則是什麼?人類戰爭的最高理想是什麼?最高戰略思想能有多高?其實不用寫論文,不用長篇累述,記住這兩個字就行了。就這兩個字,激動了世人2 500年。理解了這個,你就明白了智慧的奧妙。
那麼,怎麼理解“全”和“破”呢?看看西方的國際象棋和中國的圍棋就知道了。
下過國際象棋的人都知道,那東西玩到最後,慘不忍睹啊!整個棋盤沒幾個人,那叫難看!整個過程是慘烈的,棋子越戰越少,棋盤狼藉、破敗不堪,這就是“破”!
至於中國圍棋大家是非常熟悉的。圍棋就兩個顏色,一個形狀,沒有花裡胡哨的人物雕刻,簡約裡面透著大智慧,這就是境界。圍棋講究佔點和佔位,下到最後,無論輸贏棋盤照樣漂亮。你問勝負如何?簡單。看看誰佔的位子多,一目瞭然。回味整個過程,棋子是越來越多,滿滿登登。相比國際象棋的破敗不堪,這就叫“全”。
所以,中國的圍棋下到最後,就是一個“全”的境界。西方的國際象棋下到最後是一個“破”的局面,“全”和“破”的區分就這麼簡單。為了更深刻理解到底什麼是“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我們找個現實點的例子。
明末清初時候的邊境戰爭。話說某年某月某日,關外的大清再次進犯明朝邊塞,結果毫無懸念,人家一打就贏。城拿下來了,清軍進城了,按說是件開心事,但是清國皇帝皇太極怎麼也高興不起來。
原因很簡單,史書上記載說了,皇太極皇帝當年拿下的城池基本就是個破敗的空城。其實也不奇怪,連年戰亂,地段再值錢也沒有人住了。下海淘金的沒了,連忽悠的人都沒了。死的死、跑的跑,城裡沒了人,經濟大蕭條,到處是破牆、破房、破路,一切破敗不堪。
皇太極皇帝當時算明白了,難怪這麼容易打,原來是個燙手山芋。現在好了,既然拿了總不能不管,還要投人、投錢、投兵建設,恢復秩序,這個經濟賬算下來,虧大了。本來以為佔了明朝的便宜,增了自己實力。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腳,實力沒增,還要輸血倒貼。某種程度上看,戰鬥是勝了,但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