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料的修飾詞都不過分。
上面這通牢騷並非刻薄,因為這部電視劇《青衣》分明通篇傳遞著這樣一個道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肯定不是編導所要表達的真實意圖,但話又說回來了,編導有真實意圖嗎?如果有的話,也是沒說清楚或是拍攝失控!
之所以會這麼關注《青衣》,原因是之前對這個故事多少有點了解,同時編導也是《激情燃燒的歲月》的班底,外加上徐帆、傅彪、潘虹、夏力薪出演所引起的媒體熱炒。正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無非就是幾個“嫦娥”為能成功“奔月”明爭暗鬥並與命運輪迴抗爭的故事,本來極短的篇幅內便能說清的事,硬是拖拉成了20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編導可謂硬著頭皮並不惜混亂風格來苦撐劇情。縱觀20集的戲,除了筱燕秋生孩子時,“面瓜”傅彪及“面瓜媽”李明啟的“二人轉”算是該劇惟一的亮點外,其他劇集,時常讓人感覺這是部“靈異驚悚純情偶像劇”,例如“柳如雲”潘虹總是幽靈般、適時地出現在筱燕秋剛要恢復正常的生活中,接下來,兩人便找個沒人的地方大擺pose,不是思想者就是收租院的造型。同時,還要說一大通著了魔似的沒頭沒尾沒完沒了沒著沒落的對白。細細聽來,欲吐難忍的感覺,彷彿是多年前看那部偽純情力作《情愛畫廊》附體。更為可怕的是,筱燕秋受了柳老師傳染,有事沒事就抱著自己的愛徒春來大玩“同性戀”,嚇得人家小姑娘只好見個男人就投懷送抱以示自己的清白,您說這叫什麼事兒啊!
當然,客觀而論,這部戲還算近來少有的好看之作,好看的原因便是對生活細節的再現與描摹。但《青衣》的最大失誤,就是筱燕秋這個人物久缺可愛之處,加之她們劇團裡的老少人等一個賽一個地表演做作,畫蛇添足又總是添不對位置。歸根到底責任在編導,所以誰是青皮,不言而喻!2003…4…6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拿小崔說事
看過幾期崔永元的新節目《小崔說事》後,漸漸地開始替他擔心:他是否真的有能力和勇氣將如此人文的節目堅持下去?因為,他面臨的是一個有知識沒文化,有風情沒人情,有真實沒真誠,有姿態沒狀態,有風度沒溫度,有酒瓶沒水平的時代,拿別人說事相對容易,但想要說點自己想說的事卻絕對自討苦吃。
不知道除我之外,還有誰如此欣喜於這檔電視節目。同時,除了人文色彩,喜歡的原因又會有是什麼。
相反,不喜歡的人卻大有人在,且原因多為“節目無主題,看了半天也分不出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八杆子打不著的人和事便湊到一堆,信馬由疆,思維跳躍”。另外還有“相對於原來的《實話實說》,話題不敏感,嘉賓嘴不尖牙不利,打鬥不激烈,既不見血也不見唾液,看著沒勁。”這話如果是出自古羅馬角鬥場看臺上的凱撒大帝之口倒有情可原,但這卻實實在在地出自咱的電視觀眾之口。
盛名之下的崔永元改玩《小崔說事》,勇氣可嘉,同時也顯見著對困難估計不足。意識到傳統的淪喪及人文精神的缺失是這個尷尬時代的根本癥結,《小崔說事》的著眼點對頭,但做法卻有點不對路,因為時下的主流觀眾對節目的敘事方式是陌生的,同時也是不適應的。
《小崔說事》的敘事方式決不新穎,但給人欣喜,與“五?四”時期反八股的散文化文風及人文精神異曲同工。遺撼的是,如今的觀眾多是靠“分段落大意、提煉中心思想”混大的,基因裡還是八股,與《小崔說事》有排斥不足為奇。更要命的是,八股基因如今已出現變異,滿世界橫飛的那隻抒情不抒事、滿篇夢囈不象人話的文章便是突出表現。由此說來,崔永元棄《實話實說》就事論事的現成路數不用,而改用形散意不散的散文風格來“說事”,實乃挺而走險。在麥當勞和肯德雞隔壁開大餡包子鋪,形式上太不合潮流,曲高和必寡。試想,對牛彈琴你還要精心選曲子、挑樂器,這功夫一準白費,遠不如上一捆噴了綠漆的枯草效果好。
無人喝采其實無損一個節目的品位,但卻會危及其“生命”,因為商品社會信奉的準則叫“適者生存,效益至上”。據說,根據這一原則,電視臺制定了節目人氣排行榜及未位淘汰制。按單一標準排名次是我們傳統,且不分男女老幼、青紅皂白,也不管你是騾子還是牛羊,均放到一個場子一塊溜。因此,那些會哭的孩子便總有奶吃,老實點又不會做秀的孩子只有乾瞪眼餓死的份。《小崔說事》長此下去恐難逃此厄運。希望不至如此吧,且以人文的名義祝福他。2004…4…11
都是裝